厦大教授卢炬甫我国黑洞天体物理研究的开创者之一 因病去世享年70岁

厦门日报   2017-11-13 11:34

­  他

­  以黑洞为毕生研究对象,曾与霍金的导师共事,是我国黑洞天体物理研究的开创者之一

­  他

­  在计算机上展现黑洞及周围物质的相互作用,在证实关于黑洞的预言进程中取得世界级成果

­  他

­  不但把厦门变成又一个相对论天体物理研究重镇,还推动厦大复办天文学系并出任首任系主任

­  卢炬甫(1947-2017)

­  湖北省大冶市人,厦大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天文学系教授。1970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985年在意大利国际高等研究院获得博士学位。1978年5月到2000年10月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任教,2000年11月起在厦门大学任教。

­  卢炬甫教授

­  厦门大学上周五送别了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天文学系前系主任卢炬甫教授,他因病于11月3日晚10时辞世,享年70岁。他的导师,国际著名的相对论、黑洞吸积盘专家马瑞克说:“卢炬甫是一位绅士、一个好人,他的善良和友谊始终可以信赖。”

­  在天体物理学界,卢炬甫成就之一在于:他找到了黑洞周围物质运动方程的一个精确解,这是国际同行承认的迄今为止所知道的仅有的两个精确解之一。前一个精确解是上世纪70年代由一个外国学者找到的,是没有角动量的物质的解,卢炬甫得到的解是携带角动量物质的解。

­  他和导师联名发表一篇文章,证明了黑洞周围物质运动方程在给定边界条件下解的唯一性,即在证实关于黑洞的预言进程中取得了世界级成果,被学界称之为“卢和阿布拉莫维奇定理”。

­  当然,他也有自己的坚持。早前接受本报采访时,卢炬甫说,他很为自己自豪的原因是,他一直觉得,研究天体的科学家是被人类挑选来与天对话的。他的办公室的桌边墙上,一直悬挂着一幅星空的画卷。

­  他说,当你心中有任何不快的时候,不妨看看天空,你会发现,天空那么大,隐藏着那么多奥秘,和它们相比,你的不快又算得了什么呢?

­  这位“与天空对话的人”说:“有时,我会觉得,我和天空之间真的有过交流。”

­  曲折的成长之路

­  四岁读书,却因文革荒废了八年时光

­  很多人获知卢炬甫辞世的消息,是他“头七”时,他的博士生导师波兰天文学家马瑞克·阿图尔·阿布拉莫维奇写的悼文。马瑞克是国际著名的相对论、黑洞吸积盘专家,他的文章发表在波兰天文学杂志上,译文迅速在中国朋友圈里流传开来。

­  这篇老师为学生写的悲痛悼文也让很多厦门市民吃惊――在卢炬甫走了之后,他们第一次知道厦大有天文系,天文系里有这么一位研究神秘黑洞的大咖。

­  这位温文尔雅的湖北人,可能是厦门最“孤独”的科学家之一,他大半辈子研究天空中看不见的黑洞,是我国黑洞天体物理研究的开创者之一。其实,在世界范围内,像他这样的以黑洞为毕生研究对象的科学家也不多。

­  卢炬甫70岁的人生,在看似平坦的道路上却有曲折。他四岁就读书,这使得他赶在1964年迈入中国科技大学大门,不过,他还是不可避免地遇上文革。大学毕业后,他曾经在中学任教,带领学生开荒,埋藏在心底的科学理想以尖细痛楚的方式撞击着他。

­  1978年,在荒废了八年时光后,卢炬甫迎来科学春天,31岁的他返回中科大,后公派出国,1985年在意大利获得博士学位。

­  1982年,卢炬甫到意大利国际高等研究院攻读研究生时,时年35岁,他国外的同学,都比他年轻,可想而知他面临的压力。早前的报道说,他出国时,他的女儿还在读幼儿园,他回国时,女儿已经小学毕业了。

­  马瑞克的悼念文章回忆卢炬甫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到牛津大学的情形。当时卢炬甫住在马瑞克家里,同住的还有牛津大学神学系学生。马瑞克说,作为一位天体物理学家,卢炬甫是无神论者,但是他和大家相处得很好。

­  卢炬甫当时在牛津大学丹尼斯·夏玛教授的研究团队工作。马瑞克说,丹尼斯是著名的英国宇宙学家,他的学生包括斯蒂芬霍金。

­  艰难的科研之路

­  条件匮乏没有天文望远镜,只能用计算机研究黑洞

­  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爆红,使得天体物理从未像现在这么引人注目。

­  事实上,黑洞科学家远没有文学描述的那么浪漫。卢炬甫大半辈子研究的黑洞,根本无法直接看到,科学家是从黑洞导致其周围时空扭曲或通过吸积过程释放的巨大引力能,而推断出黑洞的存在。

­  这个只凭现象存在的黑洞,却像一把熊熊燃烧的火炬,点亮了卢炬甫的生活,他每天至少工作10个小时。

­  而且,像他那代的中国天体物理学家,也没有条件像人们想的那样每天透过望远镜仰望星空,理性思维是他唯一工具――他用复杂的数学方法,在计算机上展现黑洞及周围物质的相互作用。

­  那么,意义何在?十几年前的采访,卢炬甫曾经被我们问到这个问题,他对自己的研究成果能否直接用于实践并不是特别关注,但是他确信,所有这些科学基础知识最终都会带来实际应用的效果。厦大天文学系系主任方陶陶说,基础科学是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你无法用“有什么用”来衡量它的价值。的确,在引力波信号被观测到后,科学家发现,超过20倍太阳质量的黑洞的存在并非无稽之谈。

­  在厦大的开拓之路

­  出任复办后天文学系首任系主任,将一批年轻学者集聚厦大

­  方陶陶说,现代物理学和天文学中的黑洞是爱因斯坦广义相对理论预言的一种有着极强引力的奇特天体――天体物理学家之所以“发现”黑洞,是因为他们注意到宇宙中存在一些边界,被称为“视界”,任何物质都会被它吸引而向它坠落。一旦落入视界,就不可能重新逃逸出来,并且丢失掉除质量、角动量、电荷以外几乎所有信息。说其为“黑”,是因为连光都无法逃逸出来,说其为“洞”,是因为所有物质有来无回,犹如落入洞中。

­  方陶陶在美国工作十几年后,来到厦大,很大原因是因为老师卢炬甫,他是卢炬甫在中科大的学生。

­  2000年,卢炬甫从中科大调任厦大,出任厦大理论物理与天体物理研究所所长,用他的导师马瑞克的话来说,他把厦门变成又一个相对论天体物理研究重镇。

­  在厦大,卢炬甫耗费12年开启了另一段事业――2012年,厦大复办天文学系,卢炬甫出任复办后的首任系主任。厦大早在1927年就成立天文学系,创系系主任余青松后来领导建设了紫金山天文台和云南天文台,也就是说,中国五大天文台,有两个是余青松创建的。从现在看,厦大再续传统、重新跻身高速发展的天文学事业,卢炬甫贡献了自己力量――某种角度看,正是因为他在厦大,使得一批像方陶陶这样的年轻学者,集聚厦大。厦大天文学系人不多,但是,获得杰出青年、青年千人计划等国家级荣誉的比例,算得上是相当高的。

­  【其人】

­  低调善良有礼貌

­  导师形容他是绅士

­  卢炬甫以低调而闻名。他辞世后,人们脑海中的卢炬甫有个共同点:太有礼貌了!很多人都曾收到他表示感谢的短信。

­  他努力照顾每个人的感受,他的博士生导师马瑞克回忆文章的一句话,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他形容这位学生:他是一位绅士、一个好人,他的善良和友谊始终可以信赖。

­  淡泊名利

­  嫌麻烦不爱申报奖励

­  1993年,卢炬甫教授获得首届中国青年科学家奖,当时全国仅有6人获奖。媒体曾以“唯一的卢”为题对他进行了报道。

­  说“唯一”,是因为他是那批获奖者中年龄最大的一个,按45周岁的申报最高年龄,再过26天就不能申报了;他也是天文学科唯一候选人、获奖者;他还是所有获奖者中最没有“资历”的,在此之前,他什么奖也没得过,不光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连校系两级的“末等奖”也没有得过,因为他嫌麻烦,从未申报过。

­  爱文学爱旅游

­  游记里穿插历史哲学

­  多年前,卢炬甫在接受本报采访时曾透露,填报大学志愿时,热爱文学的他一度在文学家和科学家的理想间犹豫不决,他最终选择科学的原因是,他认为,科学家是能以文学当副业的,而反过来就很难。这位天体物理学家从未忘记文学,他的博客有不少游记,他酷爱旅游,但他的游记不一般,穿插了历史和哲学。(厦门日报记者佘峥)

新闻推荐

频道推荐
  • 全国首个“数字化物供”助邮轮经济快速复苏
  • 厦企奋战“开门红” 生产开足马力
  • 冷暖气流交锋今日阴雨 明起新一股弱冷空气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