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一渔民在大嶝海域捕获130多斤大魟鱼(图)

厦门晚报   2017-11-07 17:25

­  渔民将这条130多斤的大魟鱼拉上岸。

­  需要两个人抬。

­  “哇!这条魟鱼真大,好久没抓到这么大的了!”昨晚,翔安区大嶝一渔民在大嶝海域抓到了一条130多斤的大魟(读hóng)鱼。最后,这条魟鱼以每斤10元的价格被人收购了。

­  “快点开三轮摩托车过来,我抓到一条大魟鱼,至少有一百多斤。”昨晚8点左右,大嶝阳塘渔民老张忍不住内心的喜悦,船还没靠岸时,就打电话给自己儿子,让他快点骑车来拉他刚抓到的这条大魟鱼。

­  船一靠岸,老张船里的这条大家伙就引起了人们的兴趣,大家纷纷过去围观,看完都惊呼,好几年没见到这么大的魟鱼了。

­  年轻渔民张地瓜介绍,魟鱼是大嶝海域比较常见的一种鱼,大家海钓时经常会钓到,但通常只有四五斤左右。而这条魟鱼有一百多斤,是非常少见的。他上一次见到这么大的魟鱼,还是在好几年前。

­  据了解,由于大嶝渔民的渔网普遍是网口大,尾巴小,所以这条大鱼入网后,很难拖起。老张只好用钩子把鱼钩起来,然后将渔网剪破,才把鱼弄上岸。

­  上岸后,老张根据当地人的习惯,将魟鱼尾巴根部的一根毒刺砍断,以防扎到自己。据称,魟鱼的这根刺毒性非常强,人一被刺到,可能导致死亡。所以大嶝渔民中流行着“一魟二虎”的说法,即鱼类毒性排行榜中,魟鱼的毒性排名第一,虎鱼排名第二。

­  性情较温和尾柄有毒刺

­  魟鱼又称魔鬼鱼,是在中生代的侏罗纪(约1.8亿年-1.4亿年前)出现的鲨的同类,它们具有藏身在海底沙地的习性。魟多半是吃底栖小型无脊椎动物或滤食浮游动物,所以它们的牙齿变成平板铺石状,性情温和没有攻击性。

­  当然,魟鱼也有寻求自卫的方法,在它们的尾柄上通常有1-3根毒刺,里面的毒素是分子量超过10万以上的中性不安定蛋白质,必须特别小心。一旦不小心被它扫起来刺到,会引起红肿发烧甚至丧命,所以渔民一旦捕获常先把它的尾巴剁掉。(厦门晚报记者 戴舒静)

新闻推荐

频道推荐
  • 省市重点项目加速推进 一季度厦门552个项目
  • 找寻历史记忆,弘扬“文龙精神”!专家齐聚
  • 苏迪曼杯羽球赛上午在厦开启战幕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