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浪屿:听到摇铃响 商户出来倒厨余垃圾

厦门晚报   2017-09-28 11:33

  听到摇铃响,商户自觉提出垃圾桶,把厨余垃圾倒进分类桶。

  环卫工人每天定时摇铃,通知商户倒垃圾。

  厨余垃圾收集车开进街道。

  陈嫦娥登记垃圾投放情况。 戴懿 摄

  下午2点,伴随铃声响,一辆厨余垃圾收集车缓缓驶进鼓浪屿龙头路商业街。商户纷纷将厨余垃圾拎出来,倒进厨余垃圾收集车的绿色垃圾桶里。这是鼓浪屿针对商户厨余垃圾投放而摸索出的“商户厨余上门摇铃收集”新模式,每天下午2点、晚上8点,铃声都会响起。

  今年4月,鼓浪屿街道启动“商户厨余上门摇铃收集”,近半年来,商户已经养成干湿分离、分别投放的好习惯。9月10日,《厦门经济特区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正式实施,鼓浪屿的垃圾分类工作有了更强大的后盾。近期,鼓浪屿街道和社区工作人员走家入户宣传新政,还通过举办广场活动、庭院活动等不断向居民、游客宣传垃圾分类。

  【现场】

  厨余垃圾收集车停路边 

  商户自觉提垃圾桶来倒 

  下午2点,环卫工人朱延湖开着厨余垃圾收集车,驶进龙头路商业街,一边开车一边摇铃。行驶到街心公园时,一旁的小吃一条街很窄,人流又大,车开不进去,他就把车停在街心公园的路口,徒步到小吃一条街,摇铃提醒商户倒厨余垃圾。

  不一会儿,商户陆续提着垃圾桶出来了。面条、菜叶、虾壳、肉骨头……垃圾桶里倒出来的全是厨余垃圾。扔完厨余垃圾后,龙头路175号店主范先生大声跟环卫工人说:“谢谢啊!”范先生说,环卫工人是最辛苦的,为美化鼓浪屿做了最大的贡献。“我虽然不是本地人,但我一样爱护鼓浪屿的环境,只要是有利于鼓浪屿的措施,我都会积极配合,因为我真的太喜欢这个地方了,想让它变得越来越好。”

  一旁路过的游客想随手将纸巾和塑料瓶扔到厨余垃圾桶里,朱延湖立刻提醒:“不要扔在这里。”他指着前方说:“扔在那里的黄色垃圾桶里。”

  等了大约20多分钟,小吃一条街的商户都投放完厨余垃圾了,朱延湖又驱车沿途摇铃,继续向商户收集厨余垃圾。

  下午3点左右,一辆垃圾收集车开到街心公园泉州路口。有的环卫工人将附近的黄色垃圾桶都拉过来,将里面的垃圾扔到垃圾车里;有的环卫工人摇铃走进附近的小巷通知商户,这个时间点是其他垃圾的收集时间,商户纷纷将其他垃圾提到收集点,倒进垃圾桶里。

  【说法】

  环卫说 

  定点垃圾桶取消,避免垃圾滴漏的二次污染 

  除了在龙头路一带,同样的垃圾收集工作每天也在内厝澳进行。鼓浪屿环卫处负责人阮国安说,厨余垃圾的收集时间是每天下午2点和晚上8点,通过摇铃上门收集;其他垃圾的收集时间是每天上午10点半、下午3点、傍晚6点和晚上8点,定时定点收集。如今,每天收集的厨余垃圾约2.5吨,其他垃圾约40至45吨。阮国安说,上门收集厨余垃圾,同时取消定点厨余垃圾桶,减少厨余垃圾滴漏,避免二次污染,环境明显改善了。

  环卫部门驻点龙头社区的工作人员林顶立常常跟车巡查。他说,一开始只在龙头路三优街试行,如今已涵盖200多家商户。社区垃圾分类督导员每天跟车督导,商户投放垃圾前,督导员都要先看看分得对不对,哪里不对,应该注意什么,如何干湿分离等。连续一个月的集中督导后,商户的垃圾分类质量明显提升了。

  如今,厨余垃圾上门收集已常态化开展,督导员仍每天跟车,每周网格员、社工、宣导员和志愿者至少两次上门宣导。

  商户说 

  新员工上岗前,先学习垃圾分类知识 

  在邵子牙贡丸店,店长林靖雯熟络地与环卫工人打招呼,一旁店员正在清洗垃圾桶。林靖雯说,以前没有上门收集厨余垃圾前,很多商户的垃圾都是混投在龙头路171号旁的两个大桶里。“从店里到投放点有一定距离,有时候垃圾比较多,提过去的路上垃圾袋一破,汤水滴出来,地板会脏。而且,垃圾桶放在公共场所,苍蝇蚊虫也多。现在垃圾桶取消了,厨余垃圾上门收集,我们方便了,环境也更加整洁。”

  林靖雯邀请记者到店里看看,店里有两个垃圾桶,一个用来投放厨余垃圾,一个用来投放其他垃圾。“新员工上岗前,我们都会宣传垃圾分类的知识,如今店里的每个员工都很注意这点。”

  “老宅”餐饮店老板陈女士是土生土长的鼓浪屿人。一提起垃圾分类,她连声说:“很好啊!很好啊!垃圾分类是非常正确的事,岛上环卫工人素质都很高,有时候我们扔比较重的垃圾,他们都会主动帮我们提。”陈女士带着记者走进后厨,记者看到一个大垃圾桶用来装其他垃圾,另一个垃圾桶用来装厨余垃圾,而且厨余垃圾投放前还先用滤篮把汤水滤干净。此外,员工还把纸皮、瓶瓶罐罐分类回收,员工阿红说:“现在我们都养成定时投放垃圾的习惯了。”

  督导员说 

  商户何时倒垃圾,本子上都记得很清楚 

  下午2点前,龙头社区垃圾分类督导员陈嫦娥来到朱延湖常停厨余垃圾车的地方。陈嫦娥几乎每天都要跟车,督导商户投放厨余垃圾。

  商户准确投放完垃圾后,陈嫦娥就在本子上打个钩。陈嫦娥的本子上密密麻麻记着许多商户的店名和门牌号,上面有钩和圈两种符号。“打钩是下午倒厨余垃圾的,画圈的是晚上倒的。”时间长了,一看到倒垃圾的人,陈嫦娥马上就能反应出对应的店家和门牌号。

  陈嫦娥说,最初摇铃收集商户厨余垃圾的一个月里,每袋垃圾她都会打开看,常有一次性碗筷与厨余垃圾混在一起。经过一段时间督导,现在商户基本都做得很规范了。一开始,也有个别小吃店不愿配合垃圾分类工作,陈嫦娥及时向社区反映情况,社区立马派人上门宣传。如今,商户都养成了垃圾分类的习惯。陈嫦娥平时也会进店抽查,发现问题马上提醒:“花蛤的壳要挑出来,贝壳属于其他垃圾。”

  提及垃圾分类的成效,陈嫦娥非常开心:“我在岛上住了60多年了,看到它变得越来越干净,我特别高兴。”(文/记者 戴懿 见习记者 沈淑婷 图/记者 刘东华)

 

新闻推荐

频道推荐
  • 我国首艘光伏+LNG双燃料汽车运输船完成厦门
  • “国家宝藏”特展在厦门启幕 免费展览至8月
  • 第二十届台湾人才厦门对接会举办 300名台湾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