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开“学校短信”10.7万没了 开学季小心这些骗局
家长收到“学校升学资料”的短信,点击链接后10.7万元没了;大一新生接到“要发奖学金”的电话,结果奖学金没领到,自己的钱反被骗走;新生家长接到“老师”电话称孩子“发生意外急需医疗费”,急忙给对方转账……
开学了,学生和家长们小心这些骗局!近期反诈骗中心接报多起在校生被诈骗警情,多以商品交易、兼职刷信誉、冒充客服谎称退款等警情为主。昨日,厦门市反诈骗中心发布涉学生诈骗警情,揭露骗子的手段。
据统计,今年1月1日至9月7日,全市涉生诈骗警情共有646起,占总诈骗警情数近一成,其中涉中小学生诈骗警情136起,占总涉生警情总数的21.05%,大学生被骗的明显更多,竟然高达510起,占总数的78.95%。在这些涉生诈骗案中,骗子最常用的三种手段是“商品交易”(254起)、“冒充客服”(116起)、“兼职刷信誉”(110起)。
骗局1
收到“升学资料” 点击链接钱没了
42岁的学生家长王先生近日因为收到一条短信,点开了其中的木马链接,损失了10.7万元。
王先生说,他的手机前几天接到一条短信。短信通知说:“王某某家长,你的孩子升学资料,点击7676chskdgf.cc查看。”
王先生以为是与自己孩子有关的资料,就点击短信内的链接,手机自动下载安装了一个APP木马软件,随后,手机就自动关机了。手机关机后,一直打不开。王先生立即拿着手机到附近的手机维修店维修,可是,等到王先生将手机修好,时间已经过去了一个多小时。
手机重启后,王先生不断收到银行发来的扣款短信。他立即拨打银行客服电话查询自己银行卡的余额,发现卡里的10.7万元已经全部被骗子转走了。
警方揭秘:“木马病毒”如何骗钱
反诈骗中心民警介绍,此类针对中小学生特别是家长的诈骗方法,一般都是发送带有木马链接的诈骗短信,内容无外乎是“校讯通”、“课程表”、“入学资料”等等。
通常,骗子是通过网购木马软件和个人信息,向受害人发送木马短信,受害人点击后手机感染木马病毒,骗子就可以拦截受害人手机短信,然后盗取受害人的身份证号、银行卡号、验证码等进行网购。
骗局2
大学生“投资理财”,9000元打水漂
小陈是厦门某高校学生,课余时间想自主创业。他在QQ上看到一则消息,称可以介绍投资时时彩返利的项目。小陈与对方取得联系,沟通后对方称需要进行投资,小陈就使用支付宝向对方银行卡转账1000元。
第二天,对方如约向小陈返利100元。随后的几天里,小陈又陆续向对方转账三次,共计9000元。但后来的几次“投资”,小陈始终没等到对方的返利,在发现自己QQ被拉黑后,才意识到被骗。
警方提醒:投资要走正规途径
学生想创业或投资的初衷是好的,但要选择走正规途径。天上不会掉馅饼,投资理财有多高的收益就有多大的风险。投资理财前应向工商等部门了解对方的经营资质、主体资格等情况,冷静分析,以防上当。
骗局3
谎称“要发奖学金”,骗学生卡号密码
据警方介绍,骗子针对大一新生还有一种常用诈骗招数,就是以校方返还学费、提供奖学金或助学金等为由,通过电话或短信,让学生提供卡号、密码,然后对学生实施诈骗,骗取钱财。
警方支招:不要轻信“学校来电”
如收到此类电话或短信,即使挂着学校的名字,也不要轻信。对于自己的隐私要严格保密,必要时自己打电话到学校进行核实。
骗局4
称学生发生“意外”,诱导家长转账
在此类骗局中,骗子会采取手段恶意迫使新生手机无法接通,让家长联系不上子女,然后,再伪装成“学校老师”给家长打电话,说孩子“生病”或“发生意外”急需医疗费,在家长不知所措的情况下,一步步引诱受害人到银行转账汇款。
警方支招:别慌,先打电话核实
当家长接到类似电话时,不要惊慌失措,要保持冷静,先联系学校或医院方面进行确认,不要轻易汇款,如发现是诈骗,尽快报警。
防骗锦囊
“三不”“四要”应对骗局
●“三不”:不轻易相信陌生人,不转账、不汇款;不要将自己的个人信息随意透露给陌生人;不要填写各种来历不明的表格。
●“四要”:要经常与父母联系,把自己在学校的情况告诉家长;要与家长约定好汇款条件、方式,让家长不要草率寄钱;平时要多看、多听、多学习防诈骗的知识,这样才能有效识别各类电信、网络新型诈骗;在外要始终保持通讯畅通,牢记紧急求助电话。
相关新闻
电信网络诈骗本月来大幅下降
昨日,厦门市反诈骗中心发布的警情显示,9月1日到7日,全市电信、网络诈骗警情59起,环比下降44.9%,同比下降50.4%。
其中,电信诈骗警情13起,同比下降52%。网络诈骗警情46起,同比下降50%。
多发警情为“商品交易”15起,“兼职刷信誉”8起。(海峡导报记者 陈捷 通讯员 洪恒亮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