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唱片博物馆昨日在厦门鼓浪屿黄荣远堂揭幕
中国唱片博物馆昨日在鼓浪屿黄荣远堂揭幕,这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级综合性唱片主题博物馆。
请把你的歌,带回我的家,请把你的歌声留下。
百年唱片,情系百年建筑。
昨天,筹建近两年的中国唱片博物馆在鼓浪屿黄荣远堂揭幕,百年老建筑发出新“声”,让鼓浪屿这座“音乐之岛”更加名副其实。
中国唱片业发展的两位见证者——京剧表演艺术家、中国戏剧家协会名誉主席尚长荣,作曲家、全国政协委员、第九届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音协副主席徐沛东应邀出席。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陈家东,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叶重耕,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紫萱,以及中国华录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陈润生,中国华录集团董事、总经理张黎明等参加开馆式。
中国唱片博物馆共三层。一层展厅包括中国唱片百年历史时光长廊、黑胶听音室、黄荣远堂历史陈列厅、临展沙龙厅;二层有梨园经典厅,共和国声乐、器乐、歌剧舞剧成就厅,还有时代曲和抗战曲厅;三层为唱片音乐休闲区、多功能体验空间、唱片录制体验区和经典奏唱演绎区。此外,庭院设有小型音乐花园和休闲区。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中国唱片博物馆虽已揭幕,但还未对公众开放。馆方表示,正式开馆时间将力争定在今年国庆节前。
揭秘
这个博物馆能看还能听
这些展品,不仅可以用眼睛看,还可以用耳朵听。
比如,留声机发明者爱迪生的《玛丽有一只小羊》原版录音、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仅存的演讲唱片、四大名旦历史上唯一一次合录的专辑《四五花洞》、中国唱片博物馆镇馆之宝——1935年东方百代第一版《义勇军进行曲》录音母盘,以及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不同版本《义勇军进行曲》。
当然,在众多唱片中,也少不了福建南音唱片。序厅展出的三张均出自鼓浪屿,包括1908年在鼓浪屿录制的第一张厦门御前清曲唱片、1910年在鼓浪屿录制的第一张女声南音唱片以及1910年出版的带香港绿龙标志的稀有南音唱片。
选址百年黄荣远堂
黄荣远堂,鼓浪屿最精致的老别墅之一,建于1920年。整座院落占地3000多平方米,主体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
新中国成立初期,黄荣远堂曾作为“鼓浪屿南乐社”的聚会演出剧场,历时数年。后来,成为厦门市基督教女青年鼓浪屿分会所在地,在“鼓浪屿夜莺”颜宝玲带领下,这里每周都举办唱片欣赏会,有着浓厚的音乐气质。还曾拍摄过《夜半歌声》等诸多影视剧作品。
时隔半个世纪,黄荣远堂成为中国唱片博物馆的馆址,印证了这座建筑与音乐的不解之缘。
人物
尚长荣 把美妙声音传播到全世界
走到一组老照片前,尚长荣停了下来,拿出手机,对着展板拍了几下。转身又把手机递给身边同伴,自己站到柜子前,和这组老照片合了个影。“看,这张是我和父亲同台演出的照片,演的是《失子惊疯》,那时我才21岁。”看到这张照片,尚长荣感觉很亲切。“还有这张,是四位前辈唯一的一张合影。”照片上的人,正是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这京剧四大名旦。
尚长荣,上海京剧院演员,中国戏剧界首位梅花大奖得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首批传承人。
中国唱片博物馆内,响起了一段京剧,尚长荣很高兴,他认出这个声音就是1932年父亲的声音。
唱片有100多年历史,记录下中华民族优美的旋律。“我从小跟着唱片学唱歌、学戏曲。”尚长荣说。作为京剧演员,必须要听前辈的唱腔,当时没有录音机和芯片,都是黑胶唱片、密纹唱片。
转了一圈博物馆,尚长荣感慨颇多。他说,时代的发展需要把民族戏曲、歌曲最美妙的声音、最激动人心的声音传播到神州大地和世界。
徐沛东 让音乐之岛焕发新活力
一进博物馆大厅,徐沛东就被左手边一张金色小唱片所吸引。
“这就是那个编钟唱片,我参与录制的,时隔30多年,还是第一次见到。”看到唱片,徐沛东有些激动。
深埋地下2400年的曾侯乙编钟,是世界上已知最早最庞大的、具有十二律半音音阶关系的大型定调青铜乐器,它与国际通用的C大调七声音阶同列,音律跨五个八度,能旋宫转调演奏古今中外各类乐曲,是我国独有的“一钟双音”编钟。
1986年,国务院批准出一套编钟唱片。中国唱片总公司与湖北省博物馆联合,历时3个多月,为曾侯乙编钟录制一张专辑。
徐沛东,作为音乐编导全程参与了这项工作,并且是曾侯乙编钟原件封存前最后一个敲击它的人。唱片录制完成,曾侯乙编钟原件便被永久封存。
“唱片经历了百年沧桑,经历了大时代的发展,非常有必要建立博物馆来传承经典。”徐沛东说,“希望中国唱片博物馆的建立进一步把音乐资源活起来,把音乐市场热起来,把音乐品牌立起来,把音乐产业强起来,让鼓浪屿音乐之岛焕发出新的音乐活力。”(导报记者 崔晓旭/文 吴晓平/图 实习生 陈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