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因为深爱你,我为你代言
乡村诗歌诵读班
那一年,母亲把我生在厦门,我的厦门时刻写在出生证明上。童年时,我的厦门记忆是随母亲回娘家,涨潮到浪里游泳,退潮在滩涂赶小海,宁静美好。六岁,从部队大院到厦门常住,上实验小学、厦门一中……看着城在海上,海在城中。近二十年前,我在电台主持节目时,曾在广播里讲过“厦大的凤凰花,一年只开两季,一季老生走,一季新生来”,从此,五湖四海来到东南滨海厦门大学读书的学子,把这句话流传了一年又一年。
人物名片
彭军(知名媒体人) 上海世博会厦门馆官方主持人、厦门市首批道德模范、“感动厦门”年度人物,曾获中宣部特别嘉奖。历年来,在服务“九·八”投洽会、中国(厦门)旅博会、厦门国际马拉松赛、第四届世界合唱比赛等重大活动过程中,为展示和推广厦门城市形象做出了突出贡献。他运用自身影响力践行公益,首倡“高考爱心车”,成立“乡村诗歌诵读班”,推动“关爱星儿家庭”行动,引起较大的社会反响。
一片很神奇的土地
蓝色的海,是宽广;青色的岛,是希望;火红的花,是热情;还有就是无处不在的大自然生命乐章。
获得有“教育界奥斯卡”之称的“英特尔杰出教师奖”的曾国寿老师,是我的中学科技班辅导教师。那年,他踩着自行车,载我们周游厦门岛,告诉我们,厦门是一片很神奇的土地,栖息着白鹭、中华白海豚、生物活化石文昌鱼等珍稀动物,自然生态简直世所罕见。
直到2010年的上海世博园,我作为世博会厦门馆官方主持人,与时任厦门副市长的潘世建先生一起邀请两位特殊的“朋友”登场,我才从讲台下各国政要、使节惊喜的目光里,完全明白了厦门环境的珍贵。白鹭是不亲人的鸟类,却能在厦门城市核心区里筑巢栖息;中华白海豚对水域环境要求近乎苛刻,却能在厦门海域游弋生活。正是这片土地的神奇,才有如此的生态景象。
一脉相承的文化记忆
其实,比这个城市的景色更美的,是她的人文。
在外婆家庙埕上听见的南音、歌仔戏或高甲戏,是我们对音乐和文学最初的印象。暑假正是夏忙季节,稻子熟了,打谷子之后的娱乐就是看戏。我们不懂《陈三五娘》里的爱情,也不懂《牡丹亭》的忧伤,但《戏丑》的欢乐却是挥之不去的。一直到后来,我主持海峡两岸民间艺术节,遇到宝岛的朋友,谈起来无比亲切。原来,我们拥有着一脉相承的文化记忆。海那边的锣鼓和唱段,大多是从这个古渡头随水漂荡过去的,甚至随着海上丝绸之路漂荡到更远的东南亚等地方。
妈妈说,你既然在厦门度过童年和少年,就必须到鼓浪屿上去学学音乐。于是,我就背着小提琴到鼓浪屿“学音乐”。鼓浪屿是音乐之岛,岛上的琴声已悠扬百年,走出了许斐平、殷承宗等音乐家。可支撑小小的我们登岛学琴的力量,其实是好吃的“麻糍”、老榕树下古朴的茶桌茶配,还有香喷喷的“龙头鱼丸汤”。我的学琴生涯只坚持了两年,但“厦门孩子,尤其是鼓浪屿孩子大多有学音乐的经历”倒是真实的。
在2006年厦门承办史上最大规模的艺术盛事“世界合唱比赛”,我作为主持人同时也是城市青年代表,在鼓浪屿向世界合唱比赛主席冈特·铁驰先生介绍厦门,“这个城市里,所有人、事、物的美,都流淌进音乐里。万石山的天风,厦门港的海涛,更有鼓浪屿的琴声……用心听,就能听见人类自己用人文历史演奏出的心灵乐章”,这句话成为铁驰先生对厦门最深刻的印象,写进了世界合唱比赛的纪念册。
一份温暖包容的人间大爱
我曾在很多国际场合推荐厦门,其实这个城市比人文之美更打动人的,应该是“爱之美”。这种爱,是指厦门人那种广博的胸怀、包容的个性和温馨的秉性。在这里生活久了,慢慢地,你也会变成这样。
有人需要帮助的时候,立刻会看见热情的双手。十几年前,厦门在全国首创的“高考爱心车”就是由当时还在电台主持节目的我参与发起的。当时私家车不多,网约车还没有,我们号召出租车和有车族,义务送高考生赶考,一时全城行动,甚为感人。十几年后,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见到了第一位接受高考爱心车服务的考生蒋玉婷。她已经是一位优秀的小学骨干教师了。她告诉我,当年志愿填报师范,正是被“高考爱心车”感动,觉得应该通过教育,把这种爱在下一代孩子们身上传递下去。
在厦门,这样传递爱的故事还有很多。每年,大学即将开学的时候,这个城市里就开始有助学爱心活动,比如《海峡导报》发起的爱心助学“帮我一把我能飞”;每到了除夕过年,就有社会各界聚力的“慈善年夜饭”。在厦门,你发出“爱心公益呼吁”,总是能得到响应。
前年,我在山村里成立“乡村诗歌诵读班”,很多教师甚至文化艺术界的名师愿意无偿到山村里支教,陪伴孩子们诵读经典诗歌。去年,我参与推动“和星星的孩子在一起”帮助自闭症儿童家庭的活动,就有许多父母带着自己的孩子走近“星儿”,让孩子们接受这些暂时比较特殊的小伙伴,帮助他们复健。
我想这样代言我深爱的这个城市:她带着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带着特色浓郁的文化积淀,带着温暖包容的人间大爱,从岁月里拥海而来。今天,她站在世界的面前,向未来发出邀请。厦门,是一扇通往幸福美好生活的大门,我们正相约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