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文明礼让 成为有公交特质的厦门文明景观
从天未亮,到夜已黑,厦门公交披星戴月,每天开启约260万人次的“大迁徙”。
昼夜的“迁徙”人群,在车厢里、在站台边,一个简单的动作、一句贴心的话语、一刻放慢步伐的等待,让人感到心有暖意。
只是,这股文明礼让之风,之于厦门由来已久,跨越世纪,传承20多年。“公交文明礼让”是闻名全国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但对厦门人来说,已成为一种习惯,一种生活状态,一个大写的文明早已流淌在每一位公共交通参与者身上。
一个动作
外地老者频受让座之礼
昨天傍晚,27路公交车稍显拥挤。一位老伯拿着雨伞上车,被夹在人群中,够不到扶手。
临窗而坐的小伙,从人群缝隙中看到老伯,站起来,朝老伯招招手:“老伯,过来坐这里!”
车厢内的乘客,自觉侧身,为老伯闪出一条通道。
“谢谢小伙子,还让你站着挤车,真是不好意思。”老伯坐下,连声道谢。
“没事,应该的。”小伙子笑笑说。
公交让座,一个普通的举动,但在厦门市民中已成为一种习惯。
公交文明之风,让外地游客也感到温暖。
陈秉祥老人,来自浙江。六年前,她和朋友一行六人来厦旅游,都是年过七旬的老者。在厦一周,公交出行,几乎每次都受到让座之礼。
“我们到过全国许多大中城市,公交车上让座的有之,而如此热情可难得一见。”陈老回家后,联名其余5人,写了一封信《厦门人热情好客和谐有礼,谢谢你》,寄给厦门市委文明办,洋洋洒洒五页纸,详细描述了他们在厦旅游期间的感人经历。
集美大学教授、交通问题专家林地球也曾直言,让他引以为傲的就是厦门公交车的让座率,是全国最高的。
一篇文章
上海老人写文章赞厦门“让座”之风
其实,文明让座让厦门的文明形象在全国广为传播,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一位上海退休老人在《解放日报》发表的一篇《学一学厦门人,从厦门“让座”成风说起》,让厦门的公交让座行为闻名全国。
彼时,上海一对老夫妇到厦门旅游,在公交车上一再感受到厦门人亲切的让座之情。
他和老伴游览集美后,上了一辆公共汽车,投完币后回头一看,老伴已在车门口位置上坐定,旁边还留着一个空座,他走过去坐下。老伴告诉他:“是两位年轻人让我们坐的。”他看站在旁边的一个年轻人手里还拎着包,站起来想把座位还给年轻人。年轻人按住他肩膀:“老人家,您坐。我年轻,没关系。”
时隔一天,他们从火车站买票回宾馆,碰上放学时间。一上车,立即有4个背着书包的中学生站起来让座。
老人回沪后,写了一篇题为《学一学厦门人——从厦门“让座”成风说起》的文章发表在《解放日报》上,称赞厦门市公交车让座,已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风气,一种沁人肺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新风气。
一股文明之风
跨越世纪 传承20多年
厦门的文明礼让之风,跨越世纪,传承20多年。
最初的公交文明礼让,源于一场改革。
时任厦门公交总公司党办副主任林思一回忆,1993年5月成立厦门公交总公司,大力推进公交改革新举措。“当时有两种公交车,单车有两个门,铰链车有三个门,乘客上下车,走哪个门都可以。”林思一说,“车子一进站,车上的人往下挤,车下的人拼命往上挤,很混乱、拥挤,也让小偷有机可乘。”
1995年,厦门公交推行“上下客分离”,单车“前门上后门下”,铰链车“前后门上中门下”。“起初,市民不习惯,公交员工就跑到线路上、公交站点引导宣传,共建部队和一些大学生志愿者也来一起帮忙宣导。”林思一说,“经过几个月推广,成效很好,乘客有序上车,养成了文明礼让的乘车习惯,在车上也会给老人、孕妇和需要帮助的人让座。”
也正是这次“上下客分离”的改革,推进了之后的从有人售票到无人售票等一系列改革。
同样深有感触的还有51路公交司机陈清勇,从1990年开始,开了27年公交车。“上下客门分离、公交让座,看似简单的事情,也不是在每个城市、每个人都能做得到,但在厦门,20多年来不断传承,现在仍是厦门公交一道美丽的风景线。”陈清勇说。
一刻等待
排队候车是最美“等候”
一个城市文明的高度,由一个个具体的文明细节累积而成。
今年1月起,厦门公交人将每月11日定为“公交文明礼让日”,率先发出倡议,文明行车、规范进出站、礼让上下车、礼让斑马线。本月11日,他们还将发起遍布岛内外十余个交通枢纽志愿服务驿站的文明出行宣导活动。
一个人、两个人、三个人……一字排开,十几二十米长,即便上下班出行高峰期也排成一队,这是“最美市民队形”,在梧村车站公交站52路站牌旁、软件园二期的公交站点,都可以看到,这样的队伍没有专人维持秩序,是市民自发的;
一辆车、两辆车、三辆车……早晚高峰期,厦禾路上、软件园二期、观音山、卧龙晓城站,一辆辆公交车“排排站”,整齐划一,这是“最美公交队形”;
还有一条条斑马线前,你会看到公交车司机会朝您挥挥手,让您先走!
这些,是厦门最亮丽的“等待”。
一份坚守
斑马线前的守护
公交文明礼让的缩影,在城市各个角落遍地开花。“您好,请礼让行人。”每天傍晚,在前埔南区小学门口,总能看到几名“小黄帽”志愿者指引着车流,他们的身上,穿着写有“义务交警”的反光背心。“小黄帽”是这些志愿者的统一称呼,有市民、公交司机、出租车司机。在厦门大街小巷,他们劝导文明行车、文明乘车。厦门公交集团“小黄帽”志愿服务队成立于2008年12月,现已有上千名的志愿者。
傅君诚是海峡出租车公司的一名出租车司机,也是“小黄帽”义务交警队的一员。每天18时到次日4时是他的工作时间,白天休息。每个礼拜周一到周五的7时—8时,他准时在前埔南区小学门口,引导孩子过马路。“开完车,先去长跑,然后去当志愿者,结束后再回家睡觉。”傅君诚说。“两个校区有2000多学生,安全问题是家长最为关注的。”前埔南区小学教务处副主任何老师说,“现在每天有家长义工队和‘小黄帽’义务交警队维持秩序,消除了很多交通安全隐患。”(海峡导报记者 崔晓旭/文 吴晓平/图 通讯员 杨锦强 实习生 代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