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夜思明”惊艳亮相 如诗如画让人陶醉

厦门晚报   2017-07-31 17:46

  夜景工程改造提升后的中山路。郭航 摄

  改造提升前的中山路旧景。 郑金汉 摄

  远眺鼓浪屿 蒋宇浩 摄

  会展片区 蒋宇浩 摄

  海湾公园 蒋宇浩 摄

  筼筜湖夜景 野熊 摄

  “太美了!”看到鹭江道和鼓浪屿的夜景,世界著名钢琴家拜瑞·道格拉斯一边赞叹,一边忙着拍照。2017鼓浪屿音乐节前不久刚刚落幕,来参加音乐节的道格拉斯是在厦鼓轮渡上看到这片美景的,五颜六色的灯光闪耀着迷人光彩,倒映在海面上,如诗如画。

  细心的市民早已发现了“夜思明”的美丽。今年2月开工的市重点片区夜景照明提升工程(思明片区),是进一步提升城市品位的重要一环,目前已进入灯光调试阶段。

  【华灯初上】

  厦鼓两岸

  骑楼与现代建筑并存,灯光点缀万国风情

  鹭江道毗邻繁华的中山路商圈,与鼓浪屿隔水相望,在这里,灯光营造的氛围,尽显骑楼与现代建筑并存的独特文化风貌。

  而在海的对面,刚刚申遗成功的鼓浪屿上,街巷里、围墙上投射出柔和的灯光,为漫步琴岛的游客们照亮脚下的路,又不失神秘和浪漫。在五光十色的灯光点缀下,琴岛散发出迷人的万国风情。

  筼筜湖畔

  湖中桥装饰灯带,满山亮起“花海”

  家住筼筜湖畔的陈阿姨每天都要到白鹭洲散步。“以前湖边没有设置地灯,来散步的人很少,现在有了灯,路看起来宽敞明亮,来散步的人越来越多了。”她说,不仅湖边的步行道装了灯,桥也用灯光装饰起来,形成一条灯带,特别美。

  还有不少市民发现,之前隐没在黑夜中的狐尾山,如今到了晚上犹如一片发光的花海,红色、蓝色、绿色、黄色的“花”漫山遍野,原来这些都是夜景灯营造出来的效果。

  环岛路上

  智能化控制灯光,“鱼儿”在夜色中游动

  如果您驾车沿着环岛路经过观音山一带,会发现不小心走进了一个“魔幻”的世界——一大群“鱼儿”自在游动,“海豚”欢快地跃出“海面”……

  这些都是以高大的写字楼为背景,用夜景灯光设计出来的动态画面。这里的夜景不是简单地用开灯、关灯来控制的,而是通过智能化控制系统,可以不断变化动画场景。

  白城沙滩

  游客“牡丹花”下拍照,孩子追光影嬉戏

  暮色降临,白城沙滩木栈道一侧的灯光亮起,沙滩也随之变幻起光影——玫红、淡蓝、暖黄、浅绿,不同的色彩中还有牡丹、百合等花样。有不少在海边散步的市民、游客被灯光吸引,跑到投影下摆造型拍照,孩子们则兴奋地追着投影嬉戏。

  “太浪漫了!”来自广东的陈小姐说,她和男友都很喜欢这里。市民唐女士带着孩子来玩,她说:“这里以前没灯光,散步也不会往这边走。现在不一样了,也更有人气了,孩子们很喜欢这里,每次散步都会走过来,玩得不想回家了。”

  【灯光背后】

  设计思路

  淡雅主色调

  凸显宜居城市特质

  据悉,此次思明片区的夜景工程按照全市的“金色丝路,五彩厦门”主题设计,夜景照明的主色调偏向淡雅,凸显厦门宜居、不浮躁的城市特质。人们可以在慢行中欣赏夜景。

  鹭江道、鼓浪屿、会展、筼筜湖等,是思明区独具个性的片区,每栋建筑都有独特的特质。夜景就是根据建筑的造型特质进行设计的,同时又和周边整体的风格保持一致。每一栋建筑不仅造型不同,外墙的材料和颜色都不同,这也影响了灯光反射后呈现的颜色和效果。因此,每一栋建筑都要先试灯,看看效果如何,调试后再大面积铺装。

  未来设想

  平台统一控制

  差异化亮灯模式更环保

  思明片区的夜景照明提升工程涉及518处载体,包括建筑、桥梁、海岸线、湖边、山体等。改造前的夜景要么亮白刺眼,要么五彩眩目,不分节庆时段,长时间照明,无法进行亮度的调节。改造后的灯采用的LED节能灯,可以远程调控灯光的亮度与开关。

  风光旖旎、波光潋滟的筼筜湖,素来有“厦门城市会客厅”的美称,改造涉及筼筜湖南北两岸的建筑、水际线、狐尾山等部分。建筑的夜景照明重新调整,呈现建筑的结构和顶部,筼筜湖驳岸栏杆底部安装栏杆灯,将底部空间打亮,桥梁的灯也重新设计安装。未来,狐尾山的夜景还可以按照春、夏、秋、冬的夜景模式进行控制。

  此次夜景照明提升后,夜景将由统一的控制平台控制亮灯范围和亮度,实现平时、节日及重大活动期间差异化的亮灯模式,不仅可适应城市夜景的不同需求,而且更生态更环保。(文/记者 戴懿 实习生 郑艺雯 吴敏华 通讯员 夏思萱)

新闻推荐

加载更多...
频道推荐
  • 乒超在厦开打 樊振东、王楚钦、孙颖莎等顶
  • 厦门大学录取结果已开放查询
  • 这“丰”景满溢稻香 厦门早稻进入集中收获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