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见双台风带来强降雨 厦门市民务必要做好应对
厦门昨晚启动防台风Ⅱ级响应,各界严阵以待:部分动车停运,部分航班取消,多条海上航线停航,所有景区关闭,夏令营等暂停,渔船进港避风
昨天,渔船、小艇纷纷进入闽台中心渔港避风。市海洋与渔业局供图
公开的稿签
郑舒平
自幼在海边长大的人,对台风并不是一概排斥的,其带来的雨水与清凉,对生产、生活不无裨益。但是,台风这头猛兽所带来的破坏性之大,往往让亲历者惊魂。去年的“莫兰蒂”,一夜之间,厦门满目疮痍,至今让人心有余悸。如今,双台风驾到,自然不敢怠慢。厦门市抵御“莫兰蒂”台风时的那一幕又现眼前,全市上下,社会各界,众志成城,严阵以待。是的,抵御台风,真的不可有侥幸之心,不可存松懈之念,只有给予足够的重视,采取有力的预防和抵御措施,才能将台风所带来的破坏性减小到最低程度。
台风的脚步,离我们越来越近了。据了解,“纳沙”登陆时间提前,根据厦门市气象局昨日21时消息,“纳沙”将于今天早晨8时前后再次在晋江———连江沿海登陆。同时,今年第10号台风也将赶来,“双台风”将前后脚登陆福建,给我们带来“大雨+大风+降温”。
提前登陆,发布黄色预警
昨天晚上7点40分前后,今年第9号台风“纳沙”的中心在台湾省宜兰县东部沿海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13级(40米/秒),960百帕。
厦门市气象台预计,“纳沙”今天早晨8时前后再次在晋江———连江沿海登陆。比起原先预计的下午到夜间登陆,登陆时间提早了。
记者了解到,从27日11:30截至23:00,厦门市气象台已经连续发布了多次台风信息,预警不断升级,截至记者发稿前,已经升级到台风黄色预警信号。
大风大雨,带来一丝清凉
气象专家提醒,此次台风将给厦门带来严重的风雨影响,会导致厦门市风力大、雨势强,强降雨时间长,市民务必要做好应对。
昨天白天起,厦门局部地区就出现了阵雨,而今天全天,全市会普降暴雨到大暴雨,过程雨量可达150—200毫米,局部超过250毫米。明天雨水也不会停歇,仍会有大雨甚至暴雨出现。“纳沙”的环流庞大、水汽充沛,更何况还有小伙伴———今年第10号台风不停给它输送水汽和能量。所以对于“纳沙”来说,它带来的强降雨更加具有破坏力,防雨比防风更重要。
同时到来的还有大风,台风影响期间,市区风力最强时可达到6级—8级、阵风9级—10级,厦门沿海最强风力可达7级—8级、阵风9级—10级,崇武到东山沿海最强风力可达9级—10级、阵风11级—12级。
台风的到来,也会给厦门送来清凉,随着台风雨倾泻,气温将急速坠落。台风期间,市区最高气温可跌破30℃,降至28℃至29℃,暑气消弭,天气变得清凉起来。
双台风连击,历史罕见
值得一提的是,福建或24小时内连遭两台风登陆。共舞的今年第10号台风也会被“纳沙”牵引着从南海冲向福建中南部沿海,将于今天夜间到明天上午登陆福建中南部沿海,登陆地点很可能在泉州附近。两个台风将在福建境内合并,成为一体,然后北上。
双台风连击,这种情况历史罕见。记者查询资料后发现,两个台风分别从太平洋、南海方向登陆福建,并且在福建境内合并,近60年来只有1997年出现过一次。当年8月29日至30日,台风Amber和Cass在24小时内连续登陆福建并合并,造成福建全省性的大到暴雨。
而这一次的形势可能更加严峻,因为在它们的东面,还有一个今年第5号台风“奥鹿”在牵制影响。一方面,“奥鹿”会击溃强势已久的副热带高压,号令“纳沙”、今年第10号台风北上,另一方面它又和合体后的“纳沙”、今年第10号台风发生相互作用,导致台风走得慢,雨也就下得更大。
相关链接
厦门启动防台风Ⅱ级响应
晨报讯(记者 陈小斌 通讯员 蔡彦婷)“双台风”来袭,29日,国家防总启动防汛防台风Ⅲ级应急响应,同时派出8个工作组赶赴福建、浙江、江西、广东、上海、江苏等省市协助开展防汛防台风工作。
昨晚,厦门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召开进一步部署防御“纳沙”台风工作视频会议,会上总结目前厦门防御本次台风的工作进展,并对进一步做好防御工作做了部署。昨日23时,厦门正式启动防台风Ⅱ级应急响应,严阵以待,做好防台风工作。
会议强调,双台风的叠加影响不可小觑,要特别注意以下情况:一是降雨时间长,易发生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二是降雨强度大,易出现城市内涝;三是市政绿化设施薄弱,许多树木根系还很浅;四是今年新增的部分市政设施都还未经历台风考验,一些提升改造工程还未完工,工期可能受影响,也可能造成新破坏。
此外,会议强调,要做好各类场馆的加固工作,灾后重植和今年新种的市政绿化要全部加固,户外广告牌、立面工程、夜景工程等要抓紧采取加固措施。高空塔吊、脚手架要停止作业、及时加固,塔吊要降落至地面。此外,要求全面检查水库、堤坝、水闸,发现问题及时处置。
因上月持续降雨,厦门北部山区局地已出现一些山体滑坡,会议针对该情况提出要求,各区和国土部门要加强监测,及时启动地质灾害点群测群防体系,加强危旧房屋、地质灾害点的巡查监测与值守,发现隐患及时处置,及时果断地组织群众安全转移。(晨报记者 曾昊然 通讯员 其翔)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