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播发厦门新观察(下篇) 照亮明日城市

新华社   2017-07-26 09:34

  厦门以海滨城市的美丽形象享誉中外。(新华社记者 魏培全 摄)

  一座有远见的城市,必然深入思考城市与人、城市与自然、城市与发展的关系。

  作为我国东南沿海的一颗明珠,厦门一直以海滨城市的美丽形象享誉中外。行走在鹭岛的大街小巷,问计于城市的干部群众,记者深刻感受到,这座城市正以清醒的眼光审视未来,以一系列城市规划和建设治理的开创性探索,锻造明日之城的光荣与梦想。

  新华社记者 刘亢 郭奔胜 张旭东 熊争艳 丁小溪 苏杰 康淼

  城市抱负:小空间与大愿景

  厦门的小是出了名的。

  它辖区面积小、经济规模偏小、人口规模在同等城市中也偏小。

  小是厦门的特质。曾经,厦门为小而纠结。如今,厦门正在解开这个疙瘩。

  记者在厦门采访发现,无论城市决策者,还是广大市民,都在跳出“小”心思,谋划“大”格局。

  ——以空间规划引领城市大愿景。

  厦门有“海上花园”的禀赋,有对外开放的基因。她不指望“填海造陆”变大,也不愿“摊大饼”式扩张。

  厦门变“大”,始于站位。认清资源禀赋、机遇挑战、时代使命,把自身发展放到党和国家重大战略以及深化改革的时代大坐标中去谋划。

  “到建党100年时,建成美丽中国的典范城市;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展现中国梦的样板城市。”2014年统筹城市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美丽厦门战略规划》如此展望。

  不只有愿景,还有具体定位:从国际、国家、对台、区域和城市五个层面,明晰厦门在不同维度中的发展目标。

  这些并非说说而已,厦门通过立法程序让规划成为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确保“一张蓝图管到底”。

  ——以自我突破推动城市大发展。

  这种跨越,既有空间上的,也有概念上的。

  空间跨越不拘一格:通过“跨岛发展”,形成“一岛一带多中心”的空间格局,推进岛内外一体化;依托“大海湾战略”,以港口、机场、流域和区域交通的整合推进厦漳泉同城化,推进各种要素在这个“金三角”内自由流动。

  概念上的跨越,则是“飞地经济”。比如,把厦门的腹地延伸到百公里外的龙岩,一批产业项目入驻厦龙山海协作经济区。

  ——以战略自觉实现城市大作为。

  厦门是块“试验田”。

  “特区建设以来,厦门一直肩负着为国家改革开放试验探路的使命,从经济特区、台商投资区、保税港区,到自由贸易试验区,无不如此。”福建省委常委、厦门市委书记裴金佳说。

  立足于点,由点及面,在关键处谋划战略格局,这是厦门面向未来发展的逻辑起点。

  经济特区、自贸试验区、对台合作前沿、“一带一路”建设枢纽城市……这些使命注定了厦门的不平凡。她是带动区域的支点,是撬动海峡西岸的杠杆,是连接中外的纽带。

  身处大时代,拥有大梦想,一个美丽的“大厦门”呼之欲出。

  城市远见:地上城与地下城

  厦门的地上城,光鲜亮丽。

  但对一座现代化城市而言,只有地上的光鲜是不够的。厦门正在把更多的注意力投射到地下城的建设上。

  向地下要空间,厦门已建成长约30公里、纳入总长超过320公里各类管线的地下综合管廊。

  去年9月,超强台风“莫兰蒂”登陆厦门,近70万株树木倒伏,电网、通信等市政设施受损严重。但湖边水库、集美新城核心区、集美大道综合管廊内的市政管线却在地下管廊的保护下安然无恙。

  ——从规划入手实现“上下同心”。

  出于对城市发展规律的清醒认识,厦门明确提出:地下城建设既是一笔欠账,也是一篇大文章,要抓紧推进地下空间规划建设。

  目前,厦门正在着力推动地上交通与地下交通一体化建设;实现地上空间与地下空间统筹使用;打通地上生态与地下生态循环体系。

  ——循序渐进打好地下城“持久战”。

  走进已建成的集美新城地下综合管廊,俨然进入一座地下街区:笔直宽敞的管廊里,灯光明亮,干燥通风;电力、通信、广电、热力等管线有序排列,监测设备一应俱全;廊内停放着一米多宽的电动车……

  在厦门,地下城建设还有一个大手笔:正在同步建设5条地铁,下半年还要开工第六条。

  “修建地铁会暂时扰民,但长痛不如短痛。如果只建一两条地铁,形不成网络,效率不高。”厦门市长庄稼汉说,再过几年,厦门“地下”交通网络基本成型,将极大改善市民出行状况。

  山海相连的独特地理环境,让厦门打开想象力,孕育出中国大陆地区第一条海底隧道——翔安隧道。全长约8.69公里的隧道,让厦门本岛通往翔安的90分钟车程缩短为8分钟。

  从城际地铁、海底隧道,到地下管廊、海绵城市,厦门将形成地上城与地下城循环贯通的城市体系。

  城市胸襟:中国城与世界城

  厦门是中国的,厦门也是世界的。

  作为中国城市的典型代表之一,厦门有鲜明的中国气派、中国特色。另一方面,刚刚申遗成功的鼓浪屿,至今保留着万国建筑、欧洲情调的“历史国际社区”,成为厦门融合世界文明的见证。

  放眼未来,厦门的独特地理位置和时代使命,决定了这座城市不仅可以做中国城市的典范,也有做世界城市的自信。

  ——开放之路越走越宽。

  开放是厦门的底色。

  作为一座在中国东南沿海有战略地位的城市、在中国对外开放进程中有标志意义的城市,厦门始终与时俱进,不断书写新的开放篇章。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推进,中欧班列、远洋货轮、洲际航线已将厦门的开放视野拓展到万里之外,这座港口城市对外开放的支点作用前所未有地放大。

  走向世界的厦门,日益被世界所关注。这些年来,一系列国际化的体育赛事、文化活动、重要会议接连在厦门举办。

  9月的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将再次让世界聚焦厦门。

  ——深度融入全球化潮流。

  参与国际竞争是特区的使命。

  立足自身优势,厦门主动出击,向国际高端产业进发。

  “作为最早开放的沿海城市之一,厦门已具备了在更高起点上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今后要更多更主动地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裴金佳说。

  ——大力推动中外合作互鉴。

  城市因合作而共赢,因互鉴而多彩。

  作为面向世界、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城市,厦门一方面广泛吸取世界城市化进程中的成功经验,另一方面,城市治理、城市建设的创新探索也正在被国外一些城市借鉴。

  开放的中国吸纳世界文明,进步的城市贡献中国智慧。

  厦门较早进行海域环境整治,并取得不俗成就。厦门还获得了东亚海岸带可持续发展地方政府杰出成就奖。随着中国—东盟海洋合作中心落户,厦门将在全球海洋保护与开发合作领域发挥更大影响。

  迄今,厦门已与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良好的经贸关系,与世界18个城市结为国际友城、13个城市结为友好交流城市。

  如果说,中国城市化进程是一道需要看出门道的风景,那么厦门正提供了这样一个“门道”。

  (新华社厦门7月25日电)

  【特写】

“老内”潘维廉的厦门情结

  “别叫我‘老外’,我是‘老内’。”潘维廉用中文说,“我喜欢厦门,一辈子、两辈子都想住在厦门。”

  61岁的潘维廉自称是“地道”的厦门人,他是福建第一位获得在华永久居留权的外籍人。作为厦门大学的美国专家,他在厦门已生活了29年。

  潘维廉和中国的缘分,始于上世纪70年代他在台湾工作。他当时就很好奇,“海峡对岸住着怎样一群人?”

  1988年,潘维廉管理学博士一毕业,就做出改变一生的决定:卖掉经营多时的金融公司,和妻子带着两个年幼的孩子来到厦门。

  当时,厦门大学允许外国人拖家带口学习中文,还给他们提供宿舍。潘维廉说:“我们本想在这里学一两年中文,再去其他地方。没想到,一到厦门,就爱上了这座城市和这里的市民。”

  潘维廉见证了厦门的快速变化——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厦门城市建设提速:道路变得宽敞,高楼拔地而起,水电供应改善……厦门一步步变成美丽的国际化都市。

  2002年,厦门参加在德国斯图加特举行的国际花园城市评比。潘维廉作为厦门代表团参评的主陈述人,“现身说法”,将厦门介绍给世界。

  为了让更多外国人了解厦门,潘维廉制作了英文网页,还写了10多本介绍厦门的英文书籍。写着写着,这个“厦门通”发现,其实不仅“老外”,一些年轻的厦门人也不太了解家乡。于是他开始出版中文版。

  每次听到有人说“厦门是潘维廉的第二故乡”,他总会立即纠正:厦门就是我的第一故乡。“在美国,我住得最久的城市是加州,才7年。在厦门,我住了29年。”

  “今年9月,因为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世界将再度聚焦厦门。”潘维廉说,“我希望厦门更加国际化,让‘老外’和‘老内’在这里更好地互相学习、互相理解。”

  (新华社记者 付敏 苏杰 林晖)

  【关注】

从海防前线到开放前沿

  厦门见证台海变迁

  从海防前线到开放前沿,厦门记录了两岸沧桑巨变。如今,厦门正深度融入两岸交流交融的时代潮流,成为两岸交流的重要纽带,孕育着两岸新生代创新创业的梦想与期许。

  昔日战地举办民间“嘉年华”

  每年初夏,与小金门岛隔海相望的厦门会展中心,会迎来两岸最盛大的民间交流活动——海峡论坛。

  2009年首届海峡论坛在此登场,一时亲朋纷至,同胞团圆。八年来,每年都有近万名台胞跨越浅浅的一湾海峡,参加这场两岸民间“嘉年华”,通过基层、青年、经贸等一系列交流活动,实现“你来我往”,寻求“心灵契合”。

  作为两岸联合参与机构最多、活动规模最大、涉及范围最广的民间交流活动,海峡论坛每年如约而至,它是厦门一张鲜活的城市名片,也是两岸融合发展最生动的注脚。

  开放支点撬动两岸机遇

  每逢周四和周日,中欧(厦门)班列准时从海沧出发,沿着铁轨越过大半个中国大陆,在新疆阿拉山口出境,半个月后直达欧洲波兰罗兹。

  在“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下,全程1.2万多公里的班列实现了中欧海关数据交换、监管互认。

  过去三十年,厦门见证了两岸关系逐步解冻、升温并走上和平发展轨道,成为台商投资最密集、两岸交流和人员往来最频繁的地区之一。如今,以“海丝”核心区、自贸试验区为新的开放支点,厦门正带动两岸经贸合作向更广范围、更大规模、更高层次迈进。

  两岸家园孕育青年梦想

  2010年,在北京大学完成学业获得博士学位的台湾青年陈经超,做出了人生中最重要的抉择——应聘厦门大学,成为在大陆“985”高校任职的一位台籍教师。

  厦大任教七年,从助教到副教授,娶了福建的媳妇,有了一对可爱的儿女,厦门之于陈经超,已然“吾心安处是故乡”。

  越来越多心怀梦想的台湾青年跨海而来,在厦门打拼事业。厦门“云创智谷”和两岸青年创客基地,已吸引200多名台湾青年入驻。

  (新华社记者 李慧颖  康淼)

传奇环岛路:

  迷人海岸是如何炼成的?

  环岛路,是一条全线27.8公里的厦门环海风景旅游干道,像一条闪光的链子,串起厦门大学、胡里山炮台、曾厝垵、黄厝沙滩等“珍珠”,也连接了会展中心、CBD商圈、五通码头等现代设施。

  1995年环岛路开始修建,1997年第一段4公里的黄厝示范路建成通车,此后分几次逐段建设而成。

  参与了黄厝段建设的刘奎太回忆说,当时对如何建设环岛路有两种意见:一种是将道路建设到离海岸100米之外,然后在道路与海岸之间修建酒店、餐馆等设施;另一种则是将道路修到离海岸线50米至80米处,将设施修到路边远离海岸那一侧。

  “最后,更多人倾向第二种方案,遵循‘临海见海,把最美的沙滩留给百姓’这一原则。”刘奎太说,“现在看来,当时的决定很有前瞻性。”

  刘奎太介绍,环岛路最初就是按照海滨旅游道路的规格建设的,白城到会展中心路段是双向四车道,限速不高,还修建了专门的步行道和自行车道。

  目前,环岛路还在不断改造:在道路中央加修安全岛方便行人分两次过街;改造港湾式公交站,让公交车停靠时不影响后续车辆。“这些方案规划的出发点都是以人为本,让市民游客更加方便。”刘奎太说。

  在厦门会展中心路段,天气晴朗时,一眼便可以看到金门。在五通客运码头,每年有上百万人次往返厦门金门之间。每年6月,海峡论坛在厦门举办,近万名台胞跨越浅浅一湾海峡,参加两岸民间“嘉年华”,你来我往,助推“心灵契合”。

  从昔日的对峙前线变成休闲海岸,环岛路带来的不仅是美景,还有厦门发展前景的密码…(新华社记者 许雪毅 彭培根 徐泽宇)

新闻推荐

加载更多...
频道推荐
  • 穿梭绿意之间感受清凉时光 盘点厦门夏日避
  • 周杰伦厦门演唱会期间 临时开通2条免费公交
  • 用了左氧氟沙星可能跟腱断裂?存在可能性但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