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思明区“文明创建再提升” 满城尽是“志愿红”
思明区街头,近来出现了这么一群人。他们走走停停,观察拍照,手机镜头却总是对着“占道经营、垃圾土头”等不文明乱象。
文明创建随手拍,他们就是“随手拍老年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们,拍下一张张照片,督促部门清除一个个文明死角,用他们的方式,为思明区的文明创建提升奉献力量。
在思明人不懈努力下,思明区历经“灾后重建再发力”,硬件设施不断升级,城区颜值持续刷新,这座城市已完美蝶变。
内外兼修,思明区全面发力“文明创建再提升”。一个个捡拾烟头的举动,一次次垃圾分类的尝试,一场场丰富的文化活动,都在助力思明区深化提升文明城区内涵,向世界宾客展示一个更加文明、友善、自信、包容的幸福思明。
文明力量 志愿服务暖人心
套上红袖章,戴上红帽子,近来,老张和老友们顶着大太阳,走上了街头。
他们坚守在路口,劝导过往行人文明出行;他们的手机,专门记录城市的文明乱象,督促部门解决;这些老年志愿者还走街串巷,向沿街商户和过往居民宣传垃圾分类。
这就是思明区老年志愿者的决心。“文明创建再提升·我为金砖添光彩”,6月28日,思明区老年志愿服务启动。近百名老党员、离退休老同志,组成6支志愿队伍,成了文明使者,传播都市正能量。
4天后的7月2日,观音山沙滩上,思明区城市义工们弯下腰,展开了洁净沙滩行动。沙滩上涌动的这抹“志愿红”,也感染了周围的人们。
义工小王告诉导报记者,很多游客也加入了志愿行列,捡拾沙滩上的垃圾,丢进垃圾袋。
正是这一抹抹“志愿红”,组成了思明区最美的城市风景。据统计,思明区现有志愿者10万余人,其中包括10多支志愿者服务队伍、1个思明区城市义工协会和700多支学雷锋志愿服务队。思明区城市义工协会、思明区晨曦公益服务队、蓝天救援队、思明区红十字应急救护志愿服务队、思明区市政园林局爱绿护绿志愿队等一支支队伍成为志愿服务的主力军。
用文明的力量,感染居民,提升城市气质,推动城市的发展,“思明文明树”在百万思明人的用心浇灌下,不断茁壮成长。
幸福思明 垃圾分类更美丽
向世界宾客展示一个更加文明、友善、自信、包容的幸福思明,思明人正用文明大爱、志愿服务和担当奉献的精气神,让家园变得美丽。
开元街道希望社区的居民黄佩琳,就是其中的一名“公益民星”,被社区选出。黄阿姨退休后,积极参与社区环保公益活动,是个环保酵素达人。今年社区推广垃圾分类工作,她还成了厨余垃圾变废为宝的“酵素课堂”平民老师。
在思明区,随着垃圾分类不落地工作逐步展开,越来越多的思明人将像黄佩琳一样,既是垃圾分类不落地的践行者,也是受益者。
从试点街道、社区开始推行,随后在思明全区党政机关办公场所、思明区教育系统等场所展开,垃圾分类不落地已全面铺开。
6月14日,思明区宗教场所也开始了垃圾分类推广。当天,思明区佛教界“文明创建再提升”启动仪式在进明寺举行。思明区辖区内各个宗教场所,将根据自身特色,让信众们口口相传,全面推广倡导“垃圾分类不落地”。
此外,由厦门市委文明办指导,思明区委宣传部、区委文明办策划执行、倾力打造的全市首部“垃圾分类不落地”主题微电影《绽放》也于日前正式发布,一度刷爆朋友圈。《绽放》微电影讲述了一个来自环卫工家庭的母子与垃圾分类的故事。抛开传统宣教模式,微电影以小见大,通过“把玩”垃圾的小故事,引导市民的文明行为,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
这也是思明区创新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又一举措,在居民群众中助推实现“要我分类”到“我要分类”观念的积极转变。
红色暖流 传播城市正能量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市民的文化生活也越来越丰富。
7月1日下午4时,鼓浪屿上,一股股红色暖流涌动——思明区红色剧场在思明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实践基地正式启动。
让红色文化代代传播,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在庆祝建党96周年这一特殊而又重要的日子里,思明区红色剧场的启动是该区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的生动实践。
思明区委宣传部表示,今后红色剧场将定期举办“红色文化 携我成长”文艺晚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小剧目,让孩子们在多姿多彩的表演中学习、感悟、弘扬和传承红色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今后还将深入挖掘辖区红色文化内涵,继续在保护红色资源、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上下功夫,打造更多爱国爱乡的教育阵地。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城市正能量,思明区目前还举办了77期“价值观论坛”。
在这个“群众自己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舞台”上,我们见到了厦门九中学生利用假期引导市民文明骑行;瑞景社区热心居民风雨无阻,在垃圾投放点引导居民进行垃圾分类;官任社区外籍志愿者踊跃参与公益活动,帮助困难家庭……思明文明风尚深入人心。
唱响主旋律,展示文明城区新风采,喜迎八方宾客,思明区正全力以赴展开一场声势浩大的文明提升行动,让文明有礼思明人的风采,展示在世界的舞台之上。(海峡导报记者 康泽辉 通讯员 夏思萱/文 吴晓平/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