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水利工程首次应用生态挡墙技术:“能呼吸会救命”
■官浔溪中上游河道治理工程新建好的“生态挡墙”。
制图 刘哲姝
如果有人失足落入河道,只要踩住生态挡墙的“救命孔”往上爬,就能自救上岸;鱼、虾、青蛙、蛇等小动物,也能在生态挡墙里找到栖息处,繁衍生息。近日,记者从同安区水利局获悉,全国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县示范项目、省重大水利工程、市重点项目——官浔溪中上游河道治理工程,已完成包括生态挡墙在内的水下主体工程。该项目也是厦门市首个应用生态挡墙的溪流治理工程,力争在2018年1月底前完工。
在官浔溪中上游河道治理工程的治理段上,18.5万块砌块筑成了1.36万平方米的生态挡墙,宣告治理段的水下主体工程完工。
同安区水利管理站站长林炎烽介绍,这堵生态挡墙是一堵“能救命”“会呼吸”的透气挡墙,名叫“荣勋生态挡墙”,由特殊结构的砌块组成,相比传统的浆砌块石挡墙、钢筋混凝土挡墙,具有三大优势(见链接)。
林炎烽说,厦门市水利工程首次应用生态挡墙技术。该技术也作为一项新技术,被列入福建省建设科技成果推广项目。
【链接】
生态挡墙的三大优势
1.为水生动物提供栖息环境
在生态挡墙上,孔洞之间有断面不小于11厘米×15厘米的通道,可为水生动物提供优越的栖息、避难环境。
2.为水岸植物创造生长条件
生态挡墙为水岸植物创造了生长条件,水能渗入生态挡墙内,进入土体,植物直接生长在砌块背后的庞大土体中。土壤不易受干旱影响,植物的生长条件优越,有利于重建河道以及河堤的生态系统。
3.有利于落水者自救
以前的挡墙虽然坚固,但浸水之后就又硬又滑。如果有人不小心落入河道,想踩在挡墙上往上爬,是很难使出力气的,更别说自救了。相比而言,生态挡墙上有大小为11厘米×15厘米的“救命孔”,有利于落水者攀爬。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