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城市文脉传承文化遗产 厦门思明掀起活动热潮
思明区发起文物业主单位保护联盟行动,辖内52个文物业主单位积极响应和主动加盟。(通讯员龚万钟摄)
答嘴鼓讲古艺术传习中心在老剧场文化公园揭牌。(通讯员林旭东摄)
在前埔健身公园里,厦门市2017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活动主场活动在思明区拉开帷幕,激发了市民们爱惜文物、守护文化遗产的热情;在老剧场文化公园,答嘴鼓讲古艺术传习中心的揭牌,让独特的闽南艺术形式得以流传;在一个个写满历史印记的文物点,市民纷纷前往守护自己认领的文物点……
2017年6月10日是我国第一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在这一天,厦门市2017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活动启动仪式暨“寻根厦门记忆·守护思明文物”行动在思明区主会场举办,该区掀起了守护城市文脉、传承文化遗产的热潮。
【传承】
文化遗产保护吸引市民
何天佐传统中医药正骨疗法、李氏经络叩击法、讲古、闽南闽派古琴、古埙、厦门珠绣、厦门漆线雕技艺、剪纸、鼓浪屿馅饼手工技艺、福隆益贡鱿鱼丝、龟糕印手工技艺——10日上午,思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也来到活动现场,吸引了众多市民的关注。
据了解,思明区现有非遗代表性项目国家级1个,省级5个,市级3个,区级12个;代表性传承人省级3个,市级11个,区级23个。为加大宣传、保护和传承力度,思明区积极将保护工作由静态转为动态,把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融入居民活动、融入文化活动,以及走进中小学校园。
当日下午,老剧场文化公园传出阵阵“正港”(闽南话“地道”的意思)的厦门话——厦门市鹏翔答嘴鼓讲古艺术传习中心在这里揭牌。厦门答嘴鼓、讲古界的“大咖”云集,让这里充满着浓浓的“闽南味”。
答嘴鼓是一种喜剧性的说唱艺术,讲古则是说书、讲故事的意思,两者都是以闽南方言为基础的国家级非遗项目。答嘴鼓讲古艺术传习中心在老剧场文化公园的揭牌,将通过一系列传承、培训、交流活动,更好地传承这一最具特色的方言口传文学。
“今年是林鹏翔诞辰90周年。”传习中心主任李志勇介绍说,中心的命名是用来纪念答嘴鼓发明人林鹏翔的。据悉,传习中心汇集了全市国家、省、市、区四级的代表性传承人及从业者、爱好者。今后传习中心于每周日下午4:30-5:30举办讲古专场活动,每个月第三周的周六下午5:00-6:00举办答嘴鼓讲古表演活动,并面向社区、学校、社会团体推广答嘴鼓讲古技艺。
【守护】
专家学者受聘为文物守护大使
民俗专家郭坤聪又多了一个身份——思明区特邀文物守护大使。79岁的他在10日接受了思明区的聘书,加入到守护文物的行列中。
当日,思明区向第二批八位特邀文物守护大使颁发证书。有专业、有情怀——在思明区看来,文物守护大使为文物保护工作提供了专业的指导和帮助。此前已有七位古建筑专家、文史专家、文物专家受聘为思明区首批特邀文物守护大使。
其实,早在受聘前,郭坤聪就一直关注文物保护工作,多次参与“寻根厦门记忆守护思明文物”活动,为市民讲解文物历史。
“文物虽然不会说话,但它们就像人一样,是有生命的,我对它们也是有感情的,我将一如既往地守护文物。”居住在中华片区的郭坤聪表示,以前文物保护都停留在口头上,思明区的“寻根厦门记忆守护思明文物”系列活动特别有实践意义,不仅聘请文物守护大使,还发动了一大批文物保护志愿者,搞活了文物保护活动。
他建议,今后可以激发更多青少年朋友的参与热情,让文物保护成为市民的自觉行动。
作为基层工作人员,鼓浪屿街道文体干部郑艳也被思明区聘为文物守护大使。她说,鼓浪屿街道属地文物点多,文物保护工作十分重要,“今后我要更好地守护鼓浪屿文化印迹,为文物保护工作做出积极的努力。”
【创新】
文物业主单位保护联盟成立
在当日的“寻根厦门记忆·守护思明文物”行动中,思明区还发起了文物业主单位保护联盟行动倡议,得到了辖内的52个文物业主单位的积极响应和主动加盟。
不仅有厦门大学早期建筑群、破狱斗争旧址、胡里山炮台这三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4个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还有26个未定级文物点。
“我们将继续努力,牢记历史使命,在探索实践胡里山炮台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方面有所作为与突破。”胡里山炮台管理处主任魏飞表示,胡里山炮台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修缮景区内城墙、官厅、战壕等相关文物本体,尽力恢复历史记忆和保护文化遗产的原真性。
他说,下一步将继续做好胡里山炮台古遗址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比如推进海防炮台数字博物馆建设,逐步打造胡里山炮台古遗址人性化、国际化、标准化和数字化的发展路线,进而让胡里山炮台的静态古遗址与历史文化真正“活”起来,传承好胡里山炮台的历史文化,守护好厦门人的历史记忆。
厦门市江夏堂文物保护管理站理事长黄伟煌表示,“文物一定要保护,如果受到破坏,就恢复不了了。”他说,江夏堂是东南亚、台湾等地黄氏宗亲的出发地,对他们来说有着深刻的意义,“江夏堂不仅要修缮,还要更好地利用,提升保护。”他还肯定了“寻根厦门记忆·守护思明文物”行动,“文物保护除了政府重视外,更要广泛发动民间力量。”
【背景】
文物守护行动
激发全民热情
在万国建筑密布的鼓浪屿,在幽静蜿蜒的中山路深街老巷,在交错纵横的鹭江老城……过去半年多来,思明区一处处文物点总是闪动着一抹抹亮丽的橙色,他们是身穿橘色T恤的思明区文物保护志愿者。
徐友群是其中一员。自从他成了文物保护志愿者后,经常跑到守护点——万石岩万石莲寺大雄宝殿走走看看。对于新增的这份“工作”,他倍感荣幸,“守护文物贵在坚持,很高兴能为守住城市的根尽一份力。”
文物是城市发展变迁的见证。去年10月15日,在纪念厦门经济特区建设35周年之际,思明区启动了“寻根厦门记忆守护思明文物”系列行动,向全社会发起了文物认领保护行动倡议,开放思明辖内的199处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点,让社会各界认领保护。
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专家指导——这一全新的文物保护工作机制,吸引了一大批关心文物的热心市民、企业、专家、学者。
截至目前,这一活动已举办了九期,有180处的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点被社会热心企业、家庭、组织和爱心市民认领保护,同时组建了我市首支思明区文物保护志愿者队伍,现已有成员近25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