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治疗帕金森 规范用药是关键
闽南网4月11日讯 今天是“世界帕金森病日”,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多发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据了解,目前,全世界约有400万帕金森患者,而在我国有170万患者,且帕金森的发病率还在增加,已成为继肿瘤、心脑血管病之后中老年人的第三杀手。
手不抖但僵硬迟缓 也可能患有帕金森病
迄今为止,帕金森的病因仍不明确,目前认为与老龄化、遗传因素、环境因素有关,比如大气污染、高农残食物、各种化学剂、辐射等,都可能增加患帕金森病的风险。“帕金森病可发病于任何年龄,近年来,50岁以下的发病率在增高,但主要人群还是老年人。”中山医院神经内科主任郑维红教授说。
“帕金森病临床症状包括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两类。”据郑教授介绍,运动症状主要表现为静止时手、头或嘴不自主地震颤;肌肉僵直、发硬,运动变缓慢;有平衡障碍,很容易跌倒。由于运动症状的帕金森病表现典型,在群众中有较高的认知和识别度,容易被患者家属发现并得到治疗,非运动症状则往往被忽略。
“老年人要是手抖,很多人会联想到帕金森病。但有些帕金森患者,却只出现肌肉僵硬、动作迟缓的个别症状,并没有手抖,这种情况人们通常只会去看骨科或做针灸治疗。”郑教授指出。有位70岁的老大爷,腰腿酸痛、脖子僵硬已有七八年了,其间一直看骨科,做针灸推拿都没好转,后来到中山医院,才被经验丰富的郑教授确诊为帕金森病,得到了积极的治疗。
非运动症状主要表现为抑郁、焦虑;顽固性便秘;晚上睡觉拳打脚踢;出汗很多或者不出汗;吞咽困难,口水增多,收不住一直外流;脸上出现很多油脂等。郑教授强调:“老人家一旦出现运动、非运动症状中的某些症状时,最好能及时到正规医院神经内科检查治疗。”
药物治疗很有艺术性 个体用药怎么吃听医嘱
目前,帕金森病还没有办法治愈,需要终身治疗。“不论是帕金森病的运动症状,还是非运动症状,都需要采取全面综合治疗。药物治疗是首选,也是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郑教授介绍,“药物主要有复方左旋多巴、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多巴胺降解酶抑制剂、抗胆碱能药物、金刚烷氨、COMT抑制剂、MAO-B抑制剂等,选药的顺序因年龄不同也要作调整。”
“帕金森的药物治疗是很有艺术性、很细致的工作。患者不要盲目加药减药,或不吃某种药。”郑教授说,“医生要根据每个患者的年龄、程度、吃药后的反应等情况进行个体化用药,搭配出剂量最小,又能把症状控制在最佳状态的药,这要求医生要有丰富的经验,对这些药物的治疗作用机制必须非常熟悉,对病人诊治要非常细致。”
【科室名片】
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神经内科1990年被确定为厦门市重点学科,是厦门市最早独立建制的神经内科。科室设有普通门诊、独立的神经内科急诊(全市唯一)、专家门诊、专病门诊,包括中风防治专病、癫痫专病、记忆障碍专病、头痛专病、帕金森专病(周日上午)、神经症等6种专病门诊。目前科室已具备神经介入技术、神经电生理技术、睡眠分析技术、视频脑电监测技术、TCD技术、神经心理测评等专业特色技术。常年担负着厦、漳、泉及周边地区神经内科常见病和疑难重症的诊治及会诊任务,在诊治脑血管病、癫痫及神经免疫性疾病、颅内感染、神经肌肉疾病、周围神经病、神经变性病等方面具有特色。2003年与厦门医疗急救中心(120)在全市正式开通“中风绿色通道”,开展静脉溶栓、动脉溶栓、静脉联合动脉溶栓,使更多在治疗时间窗内就诊的病人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真正体现了“时间就是大脑”。2005年建立了康复治疗室,明显降低了中风患者的致残率。2006年由经过专门训练的介入人员使科室介入技术更加规范,目前开展的神经介入技术在全省居于领先地位,参加了多项国家级多中心研究,2016年获得了厦门市科技创新奖。(海都记者 林秋燕 通讯员 陈芳 张舒姗)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