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西部共同发展 厦门展现对口支援工作成果

厦门日报   2016-11-21 08:00

­  厦门援建的新疆吉木萨尔县第一双语幼儿园里,少数民族小朋友在学舞蹈。

­  厦门援疆医生舒诗军为少数民族小姑娘检查术后恢复情况。

­  吉木萨尔县第一中学里的鹭岛图书馆。(本组图/本报记者程午鹏摄)

­  【开栏的话】

­  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近日,按照市委的要求,市委宣传部与市对口支援办公室共同组织中央、省主要媒体和厦门日报社、厦门广电集团开展“对口支援西部行”采访活动,采访团分三批分别赴西藏、宁夏、甘肃、新疆、重庆五个地区进行了采访。

­  中央、省、市媒体都对这次采访活动给予了高度关注。采访团由新华社、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新社、福建日报、福建电视台、厦门日报、厦门电视台等媒体记者组成。从沿海之滨登上雪域高原、踏进戈壁大漠、走进西北贫困县,记录东西部扶贫给当地带来的巨大变化,讲述对口支援干部和技术人才默默奉献的故事,感受少数民族群众与厦门人的深厚感情。

­  今日起,本报将开辟“对口支援西部行”专栏,连续推出系列报道。本报三名特派记者将从媒体的视角,全面展现厦门对西藏、重庆、新疆、甘肃和宁夏的扶贫协作给当地带来的巨大变化,敬请读者关注。

­  厦门网-厦门日报讯 认清形势、聚焦精准、深化帮扶、确保实效,切实做好新形势下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今年在银川主持召开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时的重要指示。

­  厦门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把国家关于帮扶的要求落到实处,累计选派175名干部和技术人才,投入超过13亿元资金,精准、深入地帮扶西部落后地区,并且不断完善对口支援和帮扶计划。

­  近日,由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叶重耕担任团长的“对口支援西部行”采访团陆续启程,分三路深入西藏、重庆、新疆、甘肃和宁夏的受援地。采访团成员克服高原反应,累计穿越数万公里,深入到受援地各个偏远地区和少数民族群众家中采访,用细腻的笔触记录下所见所闻和典型人物、事迹。

­  克服高原反应 完成采访任务

­  从登上飞机起,采访团成员就感受到此次任务的艰巨。从厦门高崎机场到新疆乌鲁木齐机场,加上中转时间,一共7个多小时,而落地之后,采访团又马不停蹄乘坐3个多小时的汽车,赶往受援地吉木萨尔县。前往西藏的采访团进入青藏高原后,包括本报记者在内的采访团成员都出现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头疼欲裂,整晚无法入睡,但次日一早就开始采访任务。

­  西藏、新疆、宁夏地域宽广,甚至一次采访就需要乘坐10小时汽车,一天内往返超过1000公里。本次采访活动行程安排十分紧凑,7天内往返数千公里,采访团成员亲身感受到帮扶项目的落实情况,以及对口支援干部、人才的艰辛。

­  采访团成员因为一时难以适应高原干燥、寒冷的环境和气候,出现身体不适的症状,但大家以顽强的意志克服下来,完成采访任务,撰写和拍摄了内容鲜活的报道。

­  加强产业合作 增强“造血”功能

­  据厦门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厦门市对口支援办公室)统计,从1994年厦门执行对口支援和帮扶任务以来,总共支出对口支援与帮扶资金13.15亿元。厦门对口支援工作前期主要集中在民生项目,把资金投入当地道路、饮水、教育、卫生医疗等基础设施建设中,大力改善农牧民和三峡库区移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  除了选派175名干部和人才之外,还有众多支教老师和支援医生等,他们克服生活和工作环境上的巨大落差,强忍对恶劣气候的不适应,甚至自掏腰包,为改变当地贫困落后而努力。

­  厦门的对口支援干部和人才对当地的党政干部、专技人才进行培训,提升他们的素质和业务能力,增强当地自主“造血”功能;厦门的企业、商人、经济理念等,都被带到受援地,成为经济增长、长效发展的基石。

­  无论是基础设施建设,还是产业合作,厦门援建带给当地的改变显而易见,各族人民群众并不认识每一个到当地支援的厦门人,但他们都知道厦门人对改善他们生活所做的贡献,厦门人是最令人尊敬的客人。

­  开展“智力扶贫” 实现共同发展

­  今后五年,厦门将认真贯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求,立足实际,依照“十三五”规划,在做好民生项目援建的同时,力图在增强被帮扶地区“造血功能”和“智力扶贫”两方面取得突破,提升扶贫攻坚水平和成效。

­  厦门将组织企业赴当地考察,加强经贸合作,推动当地民族特色用品、现代农业、旅游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改善民生,推进“造血式”扶贫,实现共同发展。

­  厦门帮扶的一个新兴亮点是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和各种形式,深入开展国情教育,增强市民的社会责任感,激发全社会帮扶的热忱。同时,广泛宣传厦门对口支援帮扶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形成的政策体系及社会各界参与局面,扩大社会影响,营造扶贫协作的良好氛围。

­  本次“对口支援西部行”采访团的采访活动,也正是厦门对口支援与帮扶计划的具体体现。

­  情系西部共同发展

­  本报今起推出系列报道,全面展现我市对口支援工作成果

­  >>短评

­  闪亮在西部的厦门元素

­  “乍一看,比厦门岛外一些城区还繁荣。”观者感叹。

­  这是海原县城的夜景。日薄西山,华灯初上,智能的灯控系统判断出夜幕降临,自动亮灯。人来人往、车水马龙,仅看这一幕,似乎叫人忘了,这是“贫瘠甲天下”的西海固地区。

­  10456万元帮扶资金(含物资折现)、620个帮扶项目、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帮扶——海原县这番新貌,离不开厦门的对口帮扶。

­  20年。

­  自1996年根据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两个大局”战略构想,中央作出了“东西部扶贫协作”重大决策,2016年,厦门对口支援西部也迎来20周年。

­  没电就建电站、拉电线,没水就打井窖,没工作就创造工作机会……越来越多贫困地区的人用上电,喝上水,逐步实现脱贫致富。“鹭岛幼儿园”、“同安亭”、“翔安村”……越来越多出现在西部的厦门元素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  时光悠长,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优势互补、互惠互利、长期协作、共同发展”方针指引下,西藏、宁夏、甘肃、新疆、重庆,一个一个贫困村实现质的蜕变,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增进了两地人民的深厚情谊。

­  但,不能止步于此。

­  今年7月份,习近平总书记到宁夏固原访贫问苦时提到,2020年一定要实现全部脱贫目标——“东西部扶贫协作”到了最关键的冲刺阶段。

­  援宁挂职干部就提到,越来越多的“硬件”设施投入,也越来越发现“软件”的需求大,东西部扶贫将迎来转型。例如,师资力量薄弱是贫困山区教育事业最大的软肋,只有精准到户地扶贫、搭建更加完善的教育体系等举措,才能更好地留住人才,让教育在贫困地区发挥积极作用——也正因为此,厦门学校与西部学校结对子、厦门大学支教队奔赴对口支援的西部城市、助学帮扶资金也飞向那里……

­  从“输血式扶贫”到“造血式扶贫”,从硬件到软件,从看得见的厦门标识到深入西部人民心中的厦门力量,厦门元素,正在西部由内而外地熠熠发光。

新闻推荐

频道推荐
  • 厦门市新增持证红十字救护员1.8万人
  • 厦门外贸优品秀出硬实力 创意快闪活动在高
  • 今明两天厦门市天气不稳定 有雷阵雨气温继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