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356年前惨烈大海战 “赤山坪”成厦门新路名引关注
1660年,郑成功抗击清军登陆厦门,在高崎沿海一带大战,几乎全歼清军。战争之惨烈,据《海上见闻录》记载“数日,尸浮海岸万余”。有人称此战为歼灭满洲官兵人数最多的厦门大海战。作为主战场,赤山坪更被载入史册。
此次厦门市公布的200个新地名中,赤山坪作为道路新名出现,受到厦门文史界关注。曾任厦门市博物馆、厦门市郑成功纪念馆副馆长,文博研究员何丙仲说,赤山坪,这个古地名的沿用对记住这场海战很有历史意义。
牛鼻笼路
因一股泉水得名
北起金湖路、南经金湖三里、拐东接云顶北路
长950米、宽18米
牛鼻笼路因牛鼻笼泉而得名。牛鼻笼泉,是全禾山出名的泉水,位于蔡坑北,现在吉家家世界附近。泉眼如碗口大,泉水冒出如牛鼻笼状,且水量巨大,形成小池,浇灌了附近几十亩的水田。牛鼻笼泉旁边还有个大水井,浇灌着虎头山的甘蔗园。牛鼻笼泉西南还有一小山叫趴鼎山,1956年,在趴鼎山和虎头山之间修建了牛鼻笼水库。
湖里区政协特邀研究员黄国富介绍,牛鼻笼泉在当地还有一则传说。旱天,有头老牛耕作,特别累。主人就让它吃干草,但是因为太渴了,这头老牛就挣脱了缰绳,跑到一块草地,一边用前脚扒一边用鼻子拱。没想,拱出了泉水。农民特别高兴,就拼命抽水牛的屁股。老牛就一直往前拱,泉眼就越拱越大。随后,老牛也陷进去消失了。自此,这里就留下了泉眼,故名牛鼻笼泉。
赤山坪路
大海战古战场所在地
港中路北、西起嘉翔路(新路名)、东至嘉德路(新路名)
长506米、宽24米
赤山坪,作为记录厦门大海战的地名沿用,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可是,用在哪个地名上,却有难度。因为长久以来,赤山坪遗址位置众说不一。2000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将其登记为“湖里区高殿高崎村高崎寨北海边一带”。
经过考证,黄国富在《湖里文史资料》提出,这个古战场所在并非高崎寨一带,而是高崎寨东向2公里外的后莲、赤坪一带,也就是现在高崎道和港中路、高崎北路交界的中间位置。此次,恰巧新考证的遗址附近新路命名,他便提出将“港中路北,西起嘉翔路,东至嘉德路”这条路命名为赤山坪路,并顺利获得了区里评审的通过。
黄国富长期致力于研究湖里区历史,对多个地名进行考证。他在田野调查中,已经访问了至少400位老厦门人。黄国富考证发现:根据史料记载,高崎寨是屯兵高地,垒石砌成,很难攻破。清军不会选择此地登陆。第二,根据《海上见闻录》《台湾通纪》对此战的记载,郑成功派戴捷守卫高崎寨,派陈璋、刘俊、颜望忠防守蠏保寨并赤山坪。由此可见,赤山坪近蠏保寨,而非近高崎寨。蠏保寨与蟹仔屿有关,即湖莲寨,现在部队营房附近,旧时后莲社一带。其次,通过走访,比对《先王实录》《海上见闻录》《靖海志》对战况的记载,黄国富发现当地老人口中,位于旧机场西北向的赤坪就是赤山坪遗址所在。
鳌山宫路
寓意考生能够高中
鳌山宫北、嘉尚路东、南起机场北路、北至高崎道
长400米、宽16米
据道光《厦门志·寺庙》记载,明代厦门岛上的读书人去同安学习或者赴泉州考取功名要到蟹仔屿渡口乘船过渡。乡绅在渡口边上建了这座鳌山宫,供奉吴真人,俗称吴仙宫,里面高悬着“鳌山第一”的匾额。相传,“龙生九子,鳌占头”,寓意赴考的童生能够高中。那时,鳌山宫还有官府设的饘所(吃饭的地方)。
《湖里文史》记载,鳌山宫还做过部队的营房,也住过修机场的民工,做过农场的场部,住过农场干部。因为,当地人对于鳌山宫有着深刻的记忆,尽管鳌山宫不在了,但是,这条新辟的南北走向的路,被当地人自发称为“鳌山宫路”。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