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厦门 > 厦门新闻 > 正文

厦门有群“永不淹水”的古厝(组图)

2012-07-25 07:53 来源:海峡导报 0

20120725070848236

厦门有群“永不淹水”的古厝

  北京近日遭遇61年来最大暴雨,但是身处暴雨中心的明代团城却无一处积水,距今近600年的明朝排水系统“功不可没”。

  在厦门,也存在着这样的古厝,它们分别在100多年前、400多年前就已建成。不管是50年难遇的暴雨,还是30年一遇的暴雨,它们都安然无恙,被称为“永不淹水”的房子。

  昨天,在厦门文史学家龚洁的带领下,导报记者探访这些古厝的排水系统。

第一站

集美李氏宗祠

年份:始建于明代 面积:200平方米

发现“猫穴”

  集美兑山李氏宗祠,因为出色的排水系统而闻名。

  60多岁的李阿姨和70多岁的张奶奶,异口同声说:“水再大,祠堂从来没有被淹过。”

  和莲塘别墅一样,李氏宗祠的排水口设置在天井里,但却是唯一的排水口,而且口径更小。倒一盆水落地,水很快被排干。“有时雨太大,水会上涨,再慢慢消掉。”李阿姨补充道。

  指着排水口,龚洁介绍,小小的排水口被称为“猫穴”,而房子就是“猫”,宗祠内,两侧各有一道 “猫弄”(筑起一道墙,小得仅容猫进入),意为猫玩耍的地方。

  那么,雨水排到哪里呢?龚洁说,雨水通过“猫穴”排到宗祠后面。以前,宗祠后面是大海,大海上有两块圆石,像猫的 “睾丸”,还有一条沙埂,像猫的尾巴,雨水从中间流出。

发现“石龟”

  看似简单的排水系统,其实还有玄机。

  龚洁说,以前李氏宗祠重修之时,有人把地板挖开,发现地底下放置了一只约1米长的石乌龟。雨水从排水口流进后,遇到石乌龟后分开,再汇流排出。

  “这样可以避免排水产生滞留。”龚洁认为。规划专家林荫新解释,从大的泾量分流成两条小的泾流,排水应该会更快一些,还能延缓冲击力。

  最关键的还是地势。李氏宗祠坐西南朝向东北,龚洁说,东北是马銮湾,地势比较低,古人设计排水时都知道“水往低处流”的特点,会科学设计排水走向。

  尽管多年以后,宗祠后面的海已经被填起来,并且盖了房子,但龚洁说,原先海的形态还在,依靠自然排水系统,宗祠内的雨水还是可以排走。

新闻推荐

加载更多...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上一条:厦大嘉庚学院推二人宿舍 学生惊呼逆天
下一条:“幽灵的士”司机认错称贪心惹祸 已被罚款并扣分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