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浪屿一批历史建筑恢复原貌 重新焕发昔日风采
黄氏小宗修缮前,杂乱而破败。
修缮后的黄氏小宗古朴而有历史感。
鼓浪屿一批历史建筑恢复原貌,重焕昔日风采
古建筑是鼓浪屿的魂。走进这些古建筑,犹如坐上时光机,回到它们初现时的故事中。而这些古建筑本身,也演绎着几经沉浮的故事。
黄氏小宗,被层层搭建覆盖,早已失去了原来的朴质样子;种德宫,周遭无序搭盖破损严重,信仰之地蒙尘;三和宫摩崖石刻,民居占道垃圾缠身,石刻内容无法全现……在历史洪流中,这些曾经别具特色的古建筑,或被掩藏、或被占用、或遭严重破损,早已失去了原来的风貌。可喜的是,借由鼓浪屿申遗的契机,通过整治提升,许多历史建筑“修旧如故”再现了当年的风采。
鼓浪听涛,诉说古今。晨报记者近日探访其中两处建筑,带您倾听它们的声音。
一条小路
见证百年祠堂重现
鼓浪屿市场路66号的门前小路不知道,它自己还可以变得这么美。干净的石板铺地,两头通透的路口连接起市场路和海坛路,中间一道极具古典气质的石头拱门,仿佛把人带回百年前拱门刚建起的那个时代。小路旁边摆放着绿色盆栽,生意盎然。
最让它惊喜的是,它背后恢复原貌的百年祠堂!几个月前,恐怕任谁也看不出这里是个祠堂。
那时,祠堂还只是一幢普通的居民住宅。不大的正房被改成了三室一厅,廊亭的两端被水泥封得严严实实。不大的庭院里搭盖着两栋二层小楼。空中,管线凌乱;地上,各种垃圾杂物堆放着。跨过大门,紧靠着围墙的路的两侧也搭建起几间小房,路的一头也被彻底封死。这里就犹如一个个方格迷宫,走过一格还有一格。
或许惟一能窥见祠堂历史痕迹的,便是大门口那斑驳暗淡的“黄氏小宗”四个字吧。
所以,当古建筑公司的专业工人小心翼翼地将那些无序的搭盖剥离,修复着每一处损伤,露出宗祠原来的面貌时,所有人都觉得惊喜甚至是惊叹。
这原来是多古朴和具有历史感的一座祠堂!一进院落,是闽南传统的木构院落,正厅为三间开,采用闽南传统的红砖厝式样,屋顶上做舒展高翅的燕尾脊,铺红色板瓦。一块鎏金大字的木匾悬挂于祠堂正厅之上,书写着“松筠励节”四个大字。
“住了这么久,从不知道它原来是这样子的。”一位住在附近的鼓浪屿人如此感叹。
记者了解到,恢复“真身”的黄氏小宗近日将正式对外开放。此外,厦门市的南乐团也将不定时来此演出。
一块巨石
铭刻几经沉浮的历史
历史从来不会只停留在史官之笔下,存于厚厚的书册之中,它还印迹于山川名刹,镌刻于岩石摩崖,传承着一代又一代的故事。鼓浪屿笔架山脉东麓、鼓新路57号建筑物附近的《重兴鼓浪屿三和宫记》摩崖石刻,就是这样有故事的石头。
它的故事源于岛上的一处名胜。瑞晄庵,康熙年间由鼓浪屿三丘田妈祖宫扩建而来,香火鼎盛,风光无二。然而好景不长,不知何因,瑞晄庵突然败落。直到1803年的一天,因为台湾人王得禄的到来,瑞晄庵才重获生机。
当时,王得禄为了追捕海盗蔡牵等的船队,在鼓浪屿澳停泊战船,偶登岛上,见到这座破落的庙宇。而这时,瑞晄庵已改称“三和宫”了。王得禄心有戚戚,在破败的三和宫面前许愿:若得妈祖保佑旗开得胜,愿重兴此庙。王得禄的心愿真的实现了,此后屡打胜仗,被嘉庆帝诏封二等子爵,赏戴双眼花翎。为酬谢妈祖,王得禄不食诺言,带头捐俸并发动巨商信众捐资重建三和宫,并亲自撰文刻于庙旁大岩壁上。
这就是迄今保存最完整的《重兴鼓浪屿三和宫记》摩崖石刻,高约11.50米、宽约6.40米,是厦门至今发现的最大的摩崖石刻。(参考詹朝霞《几度兴衰三和宫》,《鼓浪屿晨报》2016年3月31日)
再后来,三和宫地盘被外国人收购,几经周折,再不复当初盛景。近些年来,石刻一侧盖起了民房,斜坡上也有了几处搭建,石刻下杂草丛生、垃圾成堆,石刻部分内容被遮挡。
在鼓浪屿整治提升过程中,为了完整还原石刻的面貌,周边搭建被拆除,垃圾被清理走,修建起了便捷通道,铺上了绿草种上了绿植,斜坡上更贴心铺设了石板路,欣赏者可就近欣赏,再现了昔日的人文景观。
“多年来数次与好友相约观赏这一石刻,都未能如愿,甚是可惜。”曾经数次上岛想一窥石刻真迹的康先生深有感触地说,那时看石刻只能找一个角度窥看,无法一次性完整看到全身,如今石刻全形展现出来,可以细细欣赏,着实让人激动。
(海西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