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千武术好手聚厦一展雄风 参赛规模和水平创新高
大赛上精彩的五祖拳表演。(本组图/记者张奇辉摄)
【都是真功夫】
板凳功
锄头功
厦门网-厦门日报讯(记者李翔宇)2016年“国旅联合杯”第五届厦门国际武术大赛昨日下午在海沧区体育中心落下帷幕。在为期三天半的赛程里,来自25个国家和地区的302支队伍、4159名各门各派的武术好手在这里同场竞技,一展武术雄风。
本届赛事以武术套路为主要比赛项目,跆拳道、健身气功为配套比赛项目,除设置个人金银铜奖牌外,还设置武术最大团体奖、团体名次奖、个人全能奖、武德风尚奖等多个奖项。武术套路、健身气功和跆拳道比赛颁奖仪式分别在21日晚上、22日晚上、23日下午举行。
对于厦门国际武术大赛升格为国家级后举办的第二届比赛,国家体育总局武管中心的相关领导的评价是,“更加规范、更具规模、参赛选手水平更高”。此外,大赛内涵丰富,同步举办了海峡两岸传统武术研讨会,邀两岸的知名学者、专家、武术家围绕如何加强海峡两岸武术交流等问题开展深入具体的研讨。
本届赛事由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中国武术协会、福建省体育局、厦门市体育局、厦门市海沧区政府主办,由福建省社会体育指导中心、福建省武术协会、省武术运动管理中心、海沧区文体广电出版局、厦门市武术协会等联合承办。
【特写】
法国六旬选手:
习武三十年“拜入”武当门下
厦门国际武术大赛的现场,一位庞眉鹤发的法国老人表演起太极拳套路颇有神韵。他名叫Wendling,即将满60岁,至今习武有30年的历史。1985年他在法国第一次接触到太极拳,他就爱上了这个拳种,如今他“拜入”武当玄武派传人田理阳门下。他告诉记者,田理阳大师一年会到欧洲两次,教各地的外国人习武,他作为其中的一员被邀请参加厦门国际武术大赛。他喜欢武当山功夫,认为这不仅有益身心健康,更深深地被它的文化氛围吸引,认为它充满魔力。“我会修道成仙吗?说不定哦。”Wendling笑着说。
俄罗斯美女选手:
受过严重膝伤仍不放弃学武
来自俄罗斯贝加尔湖畔的艾丽娜是本届大赛上一道靓丽的风景,她不仅颜值高,还凭精彩表现摘得陈氏太极拳项目一等奖的好成绩。艾丽娜目前就读于北京体育大学,她之所以来中国留学正是因为对中国武术的狂热。和不少外国人一样,艾丽娜在小时候通过成龙的电影爱上并开始练习中国功夫。但由于指导老师不专业,她的右腿膝盖在练武过程中曾受到很严重的伤病,一度息武了三四年。按她自己的话来说,“没练武术的那段时间,我发现已经离不开它了。”于是她重拾中国武术,远赴北京留学。由于没法跳跃太高,艾丽娜只能练习动作舒缓的太极拳,不过她仍想要成为其中的佼佼者。
【专访】
体育总局武管中心副主任陈国荣:
发挥对台优势 打造品牌赛事
文/记者李翔宇
厦门国际武术大赛由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管理运动中心和中国武术协会参与主办,至今已经是第二年,随着赛事升格为国家级,大赛有什么改变,效果如何?赛事今后的发展又有怎样的走向?在本届大赛举办期间,记者采访到国家体育总局武管中心副主任、中国武术协会副主席陈国荣,请他一一解答。
规范化提升、规模增大、水平更高
记者:大赛升格为国家级两届以来,您对赛事的举办有怎样的评价?
陈国荣:厦门是一个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文环境良好的城市,作为新垵五祖拳的发源地,厦门也具备优秀的武术资源。这几年来,随着厦门各级政府和体育管理部门的重视,厦门国际武术大赛慢慢由小做大、由弱变强。而国家体育总局武管中心和中国武术协会的参与主办后,大赛整合了更多国家层面的资源、品牌更具权威性,吸引到越来越多国内外武术爱好者的参与,赛事规范化提升、规模增大、参赛选手的水平也越来越高。特别是到了这届比赛,参赛人数突破4000人,高水平境外选手也更多了。
充分发挥大赛对台优势
记者:作为主办方之一,今后将怎样推进赛事的发展?
陈国荣:武术具备促进民间互访、文化交流的功能,而厦门又有独特的对台地理环境。国家层面参与主办这项武术赛事,一个很重要的目的是想通过厦门的对台优势促进两岸民间互访、文化交流和武术交流。对于国家层面来说,如何发挥厦门国际武术大赛这个平台上最大的作用,把它的这个价值辐射得更加广泛,是我们将要思考的问题。厦门国际武术大赛已经具有一定规模,但如何进一步规范化、提高赛事层次,还有一定的路要走。比如,如何吸引更多高水平的选手参赛,能否引入赛事直播、加强赛事的宣传推广等方面,都值得思考。不过,我相信在各主办单位、承办单位以及参赛的单位共同努力下,厦门国际武术大赛有望成为与厦门国际马拉松赛比肩的一项品牌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