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厦门 > 厦门新闻 > 正文

从时光手中留住老厦门 鱼肝油厂旧厂房六十大寿时迎“新生”

2016-08-07 09:45 来源:厦门日报 0

­  原厦门鱼肝油厂厂房经改造修缮后,具有一种独特的韵味。

­  翻修后的老厂房焕然一新。

­  新近出版的《鹭铭》,是一本关于沙坡尾老厂房的保护修缮纪实。翻开书,细细品读,您会发现,这本书记录了对厦门历史风貌建筑的保护,留存了老厦门的城市记忆。

­  书中的“主角”,位于沙坡尾58号,是原厦门鱼肝油厂(现为国药控股星鲨制药(厦门)有限公司)仅存的炼油车间,始建于1956年,到今年,正好是一甲子。

­  这座老厂房,在六十大寿时迎来了“新生”,展露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自信表情。赋予其“生命”的,是一群热爱厦门的普通市民,也是《鹭铭》的编委会成员。他们与老厂房初见于2014年,试图通过自己的微薄力量,努力守住厦门城市发展的文化基因。

­  【珍贵】

­  走过六十载风雨

­  老厂房成城市记忆

­  很多“新厦门人”或许不知道,在沙坡尾,曾经有一座国内外闻名的厦门鱼肝油厂。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厦门首家国营工厂,是当时厦门经济发展的标杆,最鼎盛时期被外界称为“小鞍钢”。

­  2004年,因发展需要,原厦门鱼肝油厂合并重组,整体搬迁至海沧区,旧址上的老厂房却已衰败,甚至被夷为平地,被人们遗忘,只剩下一栋炼油车间孤独矗立。这是鱼肝油厂的核心部分,曾在炮火连天的环境里,生产出可赶上英国著名品牌“司各脱”的“星鲨牌”乳白鱼肝油,此后,更是见证了厦门工业发展史上的诸多辉煌。这栋楼,也是厦门所剩无几的20世纪50年代厂房之一。

­  然而,长年的搁置,加上其间几经商家进驻、客栈及酒吧改造等无序开发,炼油车间里是千疮百孔,几近危房。只有那斑驳的砖墙,还些许保留着这个城市的历史肌理,述说着厦门工业化历史的骄傲,让人回忆和缅怀旧日情怀。

­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历史,保存城市的文脉,保存历史文化名城无形的优良传统。的确,人跟老建筑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导致了情感的产生,是老一代珍贵记忆的载体,也是新一代体验过去的媒介,一旦拆掉,这种情感因素就没了。

­  【坚守】

­  民间各界人士

­  自发保护老厂房

­  本土著名文史专家洪卜仁老先生,是《鹭铭》的顾问。耄耋之年仍答应编委会的邀请,从事这项保护工作,洪老的初衷是:“早几年,我在政协就呼吁一件事——厦门的老厂房应予以保护,把老厂房不同时期的图文资料保存下来,与建筑保护相结合,与现代生活有机融合,留住厦门的历史文脉。这些老厂房,是解放前后厦门城市转型的标志,可惜,罐头厂、通用机器厂等有着本土文化特色的老厂房都没能保留下来。还有一个原因,是这群年轻人对厦门本土文化的热爱与坚守,也打动了我。”

­  对炼油车间来说,2014年10月25日,是个重要日子。这一天,本土一家普通的民营企业走进这里,开始进行修缮提升。《鹭铭》总策划林为栋说,参与此事的初心很单纯,就是想保留这栋仅存却极具历史价值的老厂房,但毕竟是民间力量,也是第一次尝试,所以在保护修缮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困难。

­  经过一年多的修缮,老厂房披上了橙红色的“外衣”,木质“人”字屋架结构的天然质感和诗意般的亲和力,在整个改造中得以珍惜和积极利用,再搭配融入创意的闽南传统木工手艺,构建出温馨的气息。阳光透过翻窗射向15米以下的地面,别有一番感觉。现在,厂房一楼的一部分作为原鱼肝油厂的历史展厅,部分区域则作为办公场所。

­  【协力】

­  共同缔造模式

­  助力老建筑“新生”

­  一座城市,不仅需要发达的经济、美丽的城市建设、时尚的城市文化,更需要是体现城市每一步发展进程的城市历史。老旧工业厂房是工业发展轨迹的展现者,是城市历史发展遗留的最直观产物。也就是说,一座城市需要它的历史文化底蕴,需要现代化建筑与历史遗迹相结合营造出来的新旧对比的城市风貌。

­  在《鹭铭》首发座谈会上,老厦门人、省作协副主席、市文联原副主席陈元麟深有感触,他说,厦门有许多有文化价值的遗产已经或正在消失,如果后人想看到厦门的历史,只能在书本上看到或在老人的回忆中听到了。因此,将炼油车间保留下来非常重要,况且厦门鱼肝油在本地人心中有着浓厚的情结。“如果这栋结构保存完整的楼被拆掉,十分可惜,再重建成原来的结构更是不可能。”

­  这两年,我市出台了多项关于历史文化保护的法规,如《厦门市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办法》、《厦门经济特区历史风貌建筑保护条例》等,让老厂房的保护实现了“有法可依”。遗憾的是,历史风貌建筑保护条例的实施细则尚未出台,使法规缺乏可操作性。

­  林为栋说,保护历史建筑,资金问题是个难题。倘若单靠政府拨款,政府财政则不堪重负。而完全交予市场运作也是不可行的。此外,单纯依靠民间参与修缮,会面临产权不够清晰、合法权益不受保护等问题。如果用“美丽厦门共同缔造”的思路来推动,或许这样的模式有助于老建筑的“新生”。

­  【记者手记】

­  赋予老建筑新生

­  记者陈冬

­  城市从历史中走来。老建筑浓缩了一座城市的历史,彻底拆旧建新,并不是城市发展的最佳路径。赋予老建筑新的生命,是一条可行路径。

­  对老厂房进行改造,在厦门已非新鲜事。不过,原厦门鱼肝油厂炼油车间的重生有些特殊。它由一支民间力量自行发起,既保护了老厂房,留住了厦门历史的记忆,又节约了政府资金投入。

­  这些老厂房的改造,经历了时间的检验,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园区的优劣往往是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博弈的结果。没有宽阔视野和长远追求、只注重眼前的物质回报,往往会走偏。

­  好东西是“养”出来的。把老厂房的故事发挥到极致,再把舒适度做到最好,做出特色、做出差异,才是一流的改造。他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许多的事要做得更好。

­  【链接】

­  部分老厂房改造案例

­  厦门文化艺术中心

­  艺术西区

­  湖里联发华美空间文创园

­  ●厦门文化艺术中心:位于仙岳路,由两栋废弃的旧厂房改造而成,包括了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科技馆五个文化场馆,是目前厦门最大的公共文化设施。

­  ●艺术西区:位于沙坡尾,原址为厦门水产品加工厂,利用冷冻厂、设备房、贝类净化中心、工厂仓库等旧厂房改造而成,是厦门首个年轻文化艺术区。

­  ●湖里联发华美空间文创园:位于湖里老工业区,项目前身为华美卷烟厂,2008年卷烟厂搬迁至海沧。2013年,厂区原址被改造成文化创意产业园。

­  ●海峡两岸龙山文化创意产业园:位于厦门岛内龙山片区,由多处老旧厂房改造而成,是福建省最大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园区将打造特色创意中心、对台文创交流中心。(图/除原鱼肝油厂改造图由美城厦门提供外,其余来自资料图)(文/记者 陈冬)

新闻推荐

到头了;
下一条:女作家马晓韵来琴岛谈旅行与爱情 爱上这座城市选择留在厦门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