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肝油厂老工程师的难忘岁月 曾立军令状3年销售额翻番
厦门原鱼肝油厂老厂房。记者 唐光峰 摄
1952年,沙坡尾58号开启了原厦门鱼肝油厂的辉煌历史。这是当时厦门经济发展的标杆,最鼎盛时期被外界称为“小鞍钢”。后来,随着历史变迁,原址上的老厂房搬迁,仅剩一栋原炼油车间。最近,这仅存的原炼油车间修缮改造完成,迎来了“再生”。记者采访了原鱼肝油厂资深老员工金子玉,在这位见证了厂子不同历史时期的老人身上,感受到了一段传奇人生。
“哈萨克姑娘爱唱歌,千里迢迢鹭岛游,凤凰树下百花开,筼筜湖畔翩翩舞……”84岁的金子玉老先生一边弹着钢琴,一边唱着《凤凰树下百花开》。歌声和琴声相互应和,金老的眼里开始闪烁泪花。这,是金老自己谱曲自己填词的歌。
而金子玉自己,仿佛就像曲子里的哈萨克姑娘,恰同学少年时来到厦门,扎根鱼肝油厂,历任综合车间主任、动物保健品厂副总工程师。即便退休多年,还常常到沙坡尾58号的原鱼肝油厂走走看看,回温自己的青春年华。他用前半生的时间钻研鱼肝油,后半生圆两个梦———音乐梦和英语梦。
被称“洋包子”
亲历生死瞬间
厦门鱼肝油厂建于1952年,当时全国只有4家专业的鱼肝油厂。1954年,金子玉从上海水产学院毕业。同年8月26日,他被分配到厦门鱼肝油厂工作。没多久,“九三炮战”爆发了。
刚到厦门一周,金子玉还没正式开工,就被叫去挖防空洞。由于在大学期间没有参加过劳动,挖防空洞时,别人一口气挖了10多分钟,金子玉没挖一会儿就累得气喘吁吁。他不时地停下来,擦擦汗、直直腰、甩甩胳膊。同厂的人都爱和他开玩笑。“他们说我是洋包子,他们是土包子,说洋包子干活干不过土包子。”金老笑着回忆道。
9月11日9点,一枚炸弹落到沙坡尾。炸弹落下的地方距离厦门鱼肝油厂仅100多米。只听“嘭”的一声,金子玉的耳朵仿佛失聪了。“回想起那一刻,还是心有余悸啊。就差一点,天人两隔。”金子玉说,当时厂里办公室的玻璃被震得粉碎。
炸弹爆炸后,厂长联系部队,让大部分员工转移到大学路附近的坑道,留下少部分的员工继续生产。在坑道里,不论男女,随便在地上铺层稻草,摊上草席就睡觉。“条件很困难,大家也顾不上那么多了。”
产“生命之油”
支援抗美援朝
所有关于生产鱼肝油的设备和技术,都是从外国引进来的,附带的鱼肝油使用说明和工艺流程介绍也是全英文的。
金子玉来到鱼肝油厂时,虽然厂里已经开始生产鱼肝油,但是并没有人会英文,也没有翻译成文的说明书,生产鱼肝油的技术和流程都是靠师傅口口相传得来的,极易出现口误或差错。
金子玉高二开始接受的是全英文教学,他成了当时厂里惟一会英文的人。部门领导得知后,立刻请他把制作鱼肝油的工艺流程翻译出来。他花了一个礼拜的时间,把10多页的内容全部翻译出来了。后来,凡是涉及英语方面的,金子玉“全包”了。
金子玉还记得,抗美援朝期间,前线的驾驶员要长时间驾车和夜间行动,对眼睛的伤害非常大,急需服用鱼肝油补充维生素A。厦门鱼肝油厂响应国家的号召,生产了许多的产品支援前线。战争结束后,仍有一部分志愿军留守朝鲜,厦门鱼肝油厂就成了他们营养补充的重要“生命线”。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