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厦门 > 厦门新闻 > 正文

翔安拍胸舞省级传承人黄欲国离世 生前致力于培养后继人

2016-06-26 09:23 来源:海峡导报 0

  “抓”家人传承拍胸舞

  近年来,黄欲国致力于后继人才的培养。他利用农闲时间,组织40多名村民,采取集中培训方式,传授舞蹈技艺,组建了一支稳定的拍胸舞表演队。同时,还利用社区文化广场组织拍胸舞表演活动,既训练了演员的表演能力,又增强了表演队的吸引力。

  但事实上,拍胸舞文化的传承和人才培养并不简单。据翔安区文化馆工作人员介绍,整个翔安区早期独存一支较完整的表演队伍,主要为新圩镇金柄村村民利用农闲自娱自乐的形式加以传承。但随着新区的开发建设与农民的体制转型,传承人曾一度减少。“像黄欲国这样全身心投入,耗费一生的精力去做一件事的大师,已经不多了。如果没有做好文化传承的工作,可能拍胸舞会慢慢淡出人们的视线。”

  而黄欲国也看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他先是从自家人中开始培养接班人。儿子黄阿榕最先被他拉进阵营中;看到外孙黄华荣对拍胸舞也有兴趣,也把他当作隔代传人开始培养。

翔安拍胸舞省级传承人黄欲国离世 生前致力于培养后继人

  走进校园培养“大师”

  与此同时,黄欲国还广收徒弟,期望能有更多人参与到拍胸舞的表演中来。渐渐地,同村年轻人黄冬臻逐步显现出他的悟性和对拍胸舞的热爱。黄欲国对他也是关照有加,着重培养。翔安区也将黄冬臻推举为拍胸舞区级文化传承人,并给予补贴,以便让他多在拍胸舞上花心思。

  由于加大保护与传承力度,传承人数量不断增加。黄欲国在全区多处开始组建拍胸舞传承队伍。同时传承工作进入校园,现有新圩中心小学、新圩社区等多支少儿拍胸舞队。

  据拍胸舞市级文化传承人黄呆先生介绍,黄欲国和他每周四下午都会到金柄小学,教学生跳拍胸舞。“现在他‘走’了,教学的重担落在我的身上,我必须接过这个接力棒,把拍胸舞好好地教给孩子们,不能断了。”

  据了解,新圩中心小学也在开展拍胸舞教学。黄呆说,目前学习拍胸舞的孩子每所学校都有10多人。而村子里的成人表演团人数也维持在30人左右。每当有表演时,大家都会聚在一起排练,带上孩子们一起参与表演。“我们从2006年开始教,到现在,有许多孩子已经可以登台演出了。”黄呆说,就在今年正月十一,已经被查出罹患肝癌晚期的黄欲国,还带着小演员们到福州参加表演。

  黄呆说,他年纪大了,精力有些跟不上,加上黄欲国老大哥的突然离世,也让他有些伤感。未来培养传承拍胸舞的重担,需要黄冬臻等青年人发挥更大的作用。“下一位拍胸舞大师,也许就在他们这一批年轻人当中”。

  链接 拍胸舞:“闽南迪斯科”

  拍胸舞俗称“打七响”、“打花绰”、“乞丐舞”,是一种男子在无音乐伴奏情况下,徒手赤膊拍打身体发出声响的民间舞蹈。其历史悠久,至今留有古闽越族原始祭祀舞蹈的余韵,主要流传于台湾、泉州及厦门等闽南地区。

  翔安拍胸舞是厦门民间舞蹈的一大特色,素有“闽南迪斯科”之称。

  拍胸舞的基本动作以单一节奏的击、拍、夹、跺、蹲为主,拍击部位集中在胸、肘、腿、掌等处,基本体态呈拔腰挺胸之势,全身跳跃,并辅以蹲步和颤头动作,构成粗犷、古朴、诙谐、热烈的风格。

  这些动作组合主要有“七击”、“八拍雄姿”、“击掌回音”、“玉驴颠步”、“金鸡独立”、“善才抱牌”、“蟾蜍出洞”、“半月斜影”、“大/小阉鸡行”等。

  音乐最初都配以南曲《三千两金》,现不断有闽南特色原创音乐配合舞蹈。拍胸舞边踏跳边歌唱的风格,保留了远古民间舞蹈形式,其表演者所戴草箍上的蛇形头饰,还是秦汉闽越族原住民蛇图腾崇拜的遗留。导报记者刘承烺通讯员潘志坚蔡伟璇文/图

新闻推荐

加载更多...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到头了;
下一条:货车追尾公交车白涂料洒一地 伤者左髋关节脱位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