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明区着力打造曾厝垵旅游新名片 2015年游客量突破千万
从厦门市思明区旅游局获悉,近年来,思明区致力“文旅融合”多方位培育曾厝垵文创村,至2016年6月面积仅0.33平方公里的文创村,已吸引300多家民宿、1200多家创意商铺、5000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创业青年落户。2015年曾厝垵文创村游客量突破1000万人次,成为厦门旅游新名片。(记者 林志 通讯员 戴伟)
推动城市有机更新,小渔村呈现“生态美”
通过“整体规划、有机更新、社区再造”的方式,既保护原生态的渔村历史风貌,又注入开放多元的创意新功能。
一是因地制宜改造。
坚持“不大拆大建,因地制宜改造”的原则,在充分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启动“五街十八巷”提升改造工程,进行道路翻修、缆线下地、雨污分流及设立地埋式垃圾桶等,保障公共基础设施满足发展需求。
二是文艺化更新。
利用自发形成的文艺气息,商家经营的需要,引导鼓励商家开展文艺化更新“微改造”,对房前屋后进行各具文艺特色的个性涂鸦、创意布局等,让文艺元素与闽南渔村文化碰撞融合,让传统渔村焕发生机活力。
三是划分功能分区。
根据曾厝垵文化、自然、创意资源等分布情况,着力保持闽南风味,结合人流分布及动向情况,在自发形成的“五街十八巷”的基础上,将文创村划分为“文艺小资文化、闽南古厝文化、艺术家工作文化区、民宿创意文化区”等11个功能区。四是引入生态设计。通过共同缔造工作坊平台,邀请香港新锐建设师参与文创村规划设计,引入生态设计理念,通过“渔桥”的建设完善人行步道系统,强调人、厝、海、山的共存与相互配合、相互交融,增强渔村场所感。
推动特色经济发展,“城中村”实现“百姓富”
把握滨海、临高校的特点,发挥文创引领作用,打造以文创产业、旅游产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实现城中村“百姓富”。
一是助力文创产业提质。
发挥集合艺术营、厦大艺术学院的聚合效应,吸引全国各地的文创业者入驻创作,塑造了“辛辛印象”、“曾文青”等一批形式好的“工作室”、打造了“晴天见”、 “三年二班”的等一批闻名网络的“创意店”,推动创作了“曾厝垵手绘地图”、“村民户口本”等一批文创作品,打造文创青年创意市集,促进文创村品质内涵提升。
二是发展旅游配套产业。
拆除沿环岛路的违章棚户搭盖,建设闽南风格的曾厝垵海鲜坊,有力推动曾厝垵文创村旅游业的发展。
三是推广信息化消费。
推动4G转wifi免费网络覆盖,开发具有远程订房、现场导览、在线互动等功能的智慧曾厝垵手机APP,实现文创村内大多数店铺建立“微名片—微扫描—微折扣”的网络消费模式。
推动历史文化传承,文化融合展现“乡味浓”
一是保护民俗文化。
修缮维护拥湖宫、福海宫等6个民间宗教信仰点,改造拥湖宫戏台等民俗活动平台。进一步搭建两岸宫庙理事会联谊平台,推动民间信仰文化发展。
二是修缮闽南古厝。
改变以往城中村改造“拆旧建新”的做法,强化对优秀历史风貌建筑和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启动“闽南古厝再生”计划,采用共建共管的方式对闽南古厝进行保护性修缮,成功打造了曾厝垵村史馆“渔村时光空间”、展示“蔡复一历史名人文化”的渔村文化馆“金门大赞”。
三是发展文创文化。
积极推动文创文化与闽南渔村的有机融合。举办文青市集,利用文创村旗杆内街的空间平台,举办每周一次的文艺青年创意市集;塑造文创品牌,继续做大做强“文青节”。
四是融入台湾元素。
发挥对台资源优势,推动台湾创意、台湾味道、台湾元素落地,将台湾“社区营造”、“民宿义工旅行”的理念引进来、传播开、发展好,打造更有人文、更有创意、更有爱的文创村。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