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厦门 > 厦门新闻 > 正文

《百鸟朝凤》有厦门版 唢呐世家演绎几世沉浮

2016-05-21 09:02 来源:海峡导报 0

­  ▲许连城与侄子许培坤

­  最近,电影《百鸟朝凤》非常火,这部讲述民间技艺的文艺片感动了很多人。其实,在厦门,也有一些坚守传统匠艺的人。5月18日下午,翔安内厝镇许厝村的民乐大观园里,51岁的许连城正在擦拭唢呐,他动作轻柔,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13岁就跟着父亲学习唢呐的他,已经吹了三十多年。

­  世家:一定要传下去

­  在翔安,老一辈人一提起许连城的父亲许先包,无人不识。当年,他凭着一支唢呐“闯”天下,高超的演奏技巧,让人印象深刻。他的徒弟徒孙遍地,目前翔安的唢呐师傅有大部分是他的徒弟或者徒孙。许先包热爱这门技艺,坚持将技艺传授给儿孙,目前已经传到第三代。凭着独有的演奏技巧和悠久的家族相传,许家成为翔安乃至厦门地区唯一的祖传唢呐世家。

­  许连城是第二代传人,他不善言谈,但说起唢呐演奏,却头头是道。他表示,父亲三十多岁才跟着邻村的唢呐师傅学习唢呐,但因天赋好,又肯吃苦,没多久便出师了。“父亲常说,最初学唢呐是因为生计所迫,后来则是真的喜欢上这门技艺了。“因为喜欢,父亲便不希望这门技艺失传。在许连城兄弟三个还小的时候,父亲便要求他们开始学习吹唢呐,“不一定作为谋生工具,但一定要传下去。

­  学艺:水中吹芦苇

­  “学唢呐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许连城说,吹唢呐最重要的是要打好基本功。基本功中有个叫“循环呼吸”练习。刚开始,他总是摸不到要领,模仿着父亲吞气时的样子反复练习憋气,但坚持不到一分钟就把小脸涨得通红。父亲得知后,就让他将芦苇的一头插进水里,吸足了气,含住芦苇的另一头,缓缓地往水里吹气。“听声吹泡泡,培养呼吸的均衡感。”看着水里冒出的泡泡,许连城开心极了。只要有空,他就拿根芦苇,往盆里一插,一练就是半天。这招,他又教给了后辈们。

­  “说实话,我还真是没啥天赋。就是喜欢这行。”许连城说,他付出了比其他兄弟更多的辛苦。练长音时,他一口气最多能吹一分钟左右,这还是练习了很久的成果。“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父亲教了要点后,并不过多指导,更多的是让他们自己练习、摸索,只是偶尔听一听,指点几句,“自己琢磨着练,一天练习七八个小时是常事”。兄弟三人中,他出师最晚,整整一年才出师。出师后,他们兄弟几个便跟着父亲开始与唢呐相伴的人生。而许连城凭着自己对唢呐的执着与坚定的信念,不断努力。几年后,人们在他身上看到了许先包当年的影子,他也成为了翔安有名的唢呐师傅。

­  南嗳:不吹《百鸟朝凤》

­  “会吹唢呐的人不少,但我们老许家的唢呐有自己的绝活。”许连城自豪地说。许家吹的唢呐多是中音唢呐,在闽南一带俗称“南嗳”。“与北唢呐有很大区别。”许连城介绍说,北唢呐以独奏为主,有专门的曲目,例如大家熟悉的《百鸟朝凤》等。而“南嗳”适用于庆典、民俗活动以及戏曲的伴奏上,多在集体演奏场合。许家的唢呐音调平稳,节拍准确,讲究快而不躁、慢而不散,在与戏曲唱腔搭配时,能快速融合,灵活表达情感。“除了南嗳,我们还有大唢呐,俗称‘大吹’。”许连城说,大吹多用于庆典上,可独奏也可以集体合奏,以演奏曲牌为主,例如《百家春》、《昭君闷》等曲目。

­  未来:开公益培训班

­  许连城的活儿不少,一个月有二十多个晚上得在外面伴奏。“现在吹唢呐的人少了很多。”许连城的二哥也改行了,就剩下他和大哥还在继续做这行。第三代的孩子们虽然都学过唢呐,但也只有侄儿许培坤以及另两个侄女还在继续唢呐演奏,其他的孩子都选择了别的行业。让他欣慰的是,侄子许培坤天赋高,15岁入门,很早就出师了,但是他却没有自满,选择去泉州艺校进行了专业的学习,一学就是六年。不管是理论还是技艺,许培坤都远远超过了父辈。

­  闲暇时,许连城和大哥以及侄子凑在一起,也会聊起唢呐在未来如何走下去。“侄儿有想法,希望能开个公益培训班,将这门技艺传承下去。”许连城表示,想法虽好,要实施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他也希望政府方面能给予支持,真正将唢呐这门技艺传承下去,让更多人听到南嗳的声音。(记者 赖彩霞 通讯员 刘小东 文/图)

新闻推荐

到头了;
下一条:男子冒充“公检法” 60岁老伯被骗走3万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