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厦门 > 厦门新闻 > 正文

逛古早老街巷品本地味 开发厦门深度街巷游

2016-05-18 09:43 来源:厦门网 0

­  热闹的八市。

­  大中路

­  开元路骑楼

­  游客说: 他们喜欢原生态的生活场景,这是老街巷的独特魅力

­  导游说: 他们喜欢这里的慢生活,认为这是打开厦门的正确方式

­  居民说: 他们生于斯长于斯,愿意与慕名而来的游客分享过往岁月

­  文/本报记者 黄小芳 邬秀君

­  图/本报记者 黄嵘

­  如果高楼大厦与滨海风情是厦门城的面子,那么,隐藏在城市深处的古早街巷就是这个城市的里子。在中山路一带,有无数谜一样的古早街巷,以中山路为核心,向两侧铺排开来。

­  穿梭在这些街巷中,仿佛时光交错:岁月的流转,山海的进退,街市的变迁……厦门历史一一在眼前铺展开来。也许,您身后那不起眼的骑楼,已经历了百年风霜。

­  19日是中国旅游日,厦门将启动“厦门人游厦门”的主题活动。连日来,有不少市民打进本报热线968820,讲述他们与老街巷的故事,记者也实地走访了老街巷,倾听游客的声音。这些市民游客不约而同地发出了类似的感慨:厦门是不是可以开发深度街巷游,让市民游客真正深入鹭岛肌理,捕捉到这座城市从古至今沉淀下来的古早风味?

­  游客

­  误入老街巷 像发现新大陆

­  昨日中午的大中路,从泉州来的小王和三个同学往台湾美食街一路小跑。“我喜欢这些街巷,这是我第二次来这里了。”小王说,“之前是朋友带我过来的,但这里不好找,这次我带朋友来,只能用手机导航。”这是一群大四学生,吸引他们的是这里的“厦门味”:“建筑古色古香,东西更便宜,吃的更正宗。”不时飘入耳朵的闽南话,让同为闽南人的他们觉得很亲切。

­  在大同路,西安来的陈先生和女朋友正在闲逛,误闯中山路附近小巷子,好像发现了新大陆,这里有老厦门最原生态的生活场景:晾在头顶的衣服不时被风吹动;一位阿姨正在过道里炒菜;一位阿伯坐在门口,身后屋里的神龛被插电的红蜡烛映得通红。“最真实的生活图景,极具美感和冲击力。”陈先生说,这些都是厦门老街巷独特的魅力,如果能有效开发,可以让更多人了解。

­  记者看到,一群泉州小伙找不到方向,急得跺脚,手机语音响了:“高德地图,将持续为您导航。”他们说,如果有标识和路线就好了。

­  导游

­  悠游老街巷 重新爱上厦门

­  午间,横竹巷里,两个中年人提着食物拐进大元路,在老剧场文化公园停了下来,借了茶具,一边泡茶,一边摊开手里的椰子糕、土笋冻、椰蓉饼……

­  两人的工作都和旅游有关。苑明星是导游,天天带团在主要景点玩,但一有空闲,就往老街巷跑。他的同伴苏攀登以前倒是曾带游客在老街巷漫步:“老街巷又让我重新爱上了厦门。”

­  两人饶有兴致地讲起了刚刚的觅食之旅:绿豆饼和椰子糕是从阿吉仔买来的;土笋冻是从八市买来的,“便宜、量大、好吃,一个才一块钱”。

­  “之前带过一个游客,30年前吃过这里的扁食,后来回到厦门,又央求我带他去找这家扁食店。”苏攀登伸手一指,“出了这个广场,左拐就是。”

­  在两人看来,这才是打开厦门的正确方式,“我们没事就来这里,吃吃喝喝泡泡茶,感受老厦门的慢生活,悠闲,宁静,舒适。”

­  老人

­  幽居老街巷 诉说精神故乡

­  对于游人来说,老街巷是有别于商业街的洞天水月,而对于居民来说,这里却是承载人生记忆的精神故乡。

­  郭坤聪回想起年幼的时光,觉得很神奇:“书上记载的那些名人,可能就是当时我在巷子里随随便便碰到的一个路人。比如本地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家李禧,我放学后常看见他站在门口,有人路过就微笑致意。”

­  在79年的时光中,他辗转住过吴厝巷、盐溪街、石照巷,1951年起定居在石壁街至今。提起附近的古井,郭坤聪说:“那可是我以前挑着水桶打水的地方。那口井养活了四仙街、石壁街、外清巷、桥亭街的人,现在都是文物了。”

­  流在郭坤聪血液里的,有那口井里的水,也有万全堂飘香的陈年药酒。他的阿公曾是厦门当地三堂药酒之一万全堂的掌柜,就在海后路附近上班。“过年时,阿公会带药酒回家,大年初一,用面线煮海蛎,洒上一两滴药酒,余味无穷。”

­  离郭坤聪家不远的石壁街10号,是清末著名举人王人骥的故居,如今他的孙子王世元还守在这里。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王世元还是一个五六岁的孩子。厦门解放后,一群解放军士兵曾借居在他家。其中一个高高瘦瘦二十多岁的卫生员,会背着年幼的王世元,穿过小巷送他上学。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当年的孩子已是古稀老人,骑在解放军背上走街巷的场景却仍刻在他的心中。

­  老街巷陪伴着他们成长,他们见证了老街巷的变迁。史书上的文字,就这样从他们的口中跳出,成了过往的日子——他们居于此,也乐于与游客分享那些悠悠岁月。

­  【互动】

­  关于“街巷游”

­  您有什么建议

­  密密麻麻分布在中山路两侧的古早街巷,繁华中衬托着质朴,市井里掩盖不住文雅。福建省旅游学会执行会长、厦门市旅游局原副局长彭一万说:“中山路这一带就像一条鱼,围绕着中山路纵横交错的古早街巷是鱼骨头,中山路步行街是当中的那条主骨,两侧密密麻麻的古早街道是鱼刺。沿着鱼刺才能走入城市的肌理,这里有厦门独特的闽南文化、海洋文化、华侨文化、生态文化……”

­  接下来,我们将继续深度关注“街巷游”,关注老街巷的现状、街巷游的可能性与可行性。如果您有什么意见或建议,欢迎通过以下渠道告诉我们:

­  ●拨打读者热线968820。

­  ●发送意见建议到厦门日报微信公众号。

­  (厦门网)

>

新闻推荐

到头了;
下一条:嘉庚学院小鲜肉意外走红 他画的笔记网友给跪了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