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大返迁原址办学的公函 还原一段珍贵的历史

厦门晚报   2018-03-14 17:14

­  1946年7月厦大在本校原址恢复办公的公函

­  萨本栋与部分师生于长汀校门前合影(资料照片)

­  厦大华侨同学欢迎陈嘉庚莅汀视察。(资料照片)

­  厦门市档案馆藏有一份1946年7月厦大返迁原址恢复办公的公函:“迳启者,本校奉令复员经于七月十二日在厦门本校原址开始正式办公,至新生院仍设鼓浪屿,相应函请查照。”这份珍贵档案,记载了抗战时期厦大内迁长汀的历史。

­  抗战爆发内迁长汀

­  1937年7月,全面抗战爆发。是年9月,战争的炮火已延烧至东南。厦大校长萨本栋早在8月底厦门日侨撤退中,嗅到战争的气息。位于火线之中的厦门大学已难久留,厦大全校师生暂时迁至鼓浪屿,并将重要图书、仪器、标本等陆续装箱,做好迁移准备。此后,校长萨本栋与国民党福建省主席陈仪商洽,决定厦大内迁闽西山城长汀,于1937年12月24日分批前往。

­  当年,从厦门到长汀,需跨海渡江,穿越崇山峻岭及十几条溪流,沿途山路崎岖、土匪出没、困难重重。历经20天、400公里的长途跋涉,师生们终于先后安全抵达,以当时(闽西地区)第七行政专署所拨的县学(文庙)为办公地址、横岗岭万寿宫和卧龙山麓一带为校址,于1938年1月17日复课。

­  虽条件艰苦,但来自城市的师生们很快适应,并渐渐爱上了这座山城,一位同学在给朋友的信中充满诗意地说道:“我这里准备好了,一盘爆栗,一碟蒸玉延,一盘莴茎,一壶隔冬酒,一篇杜鹃集序,等候你来。”

­  1938年5月11日下午,日军在厦大投下50多枚炸弹,校舍遭毁。此后至1945年8月,厦大校园成为了日寇军营。内迁长汀的厦门大学,成为战争时期粤汉铁路(广州-武昌,现为京广铁路南段)以东唯一的国立大学。

­  逼近战区南方之强

­  战时社会动荡,办学艰难,但厦大师生不忘宣传抗日,亦坚持专注学业。

­  1939年国民政府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俊升在给萨本栋的信中称赞厦大“为东南最高学府,逼近战区,仍能处以镇静,弦诵不绝,益见硕划荩筹”。1940年,国民政府教育部组织全国大学生竞试,厦大在和西南联大、同济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等名校的同台竞技中,按获奖人数与学校生数、系数及所需经费数的比率评判,均名列第一(1941年蝉联第一)。这一年,厦大创办人陈嘉庚来到长汀视察,称赞“厦大有进步”、“比其他诸大学可无逊色”。

­  厦大师生到长汀后,在文化教育等领域对长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私塾被取而代之为现代小学,高中、民众夜校开办起来,由厦大学生兼课,城乡民众受教育数成倍增加;由厦大师生创办的《唯力》,成为长汀第一份报纸。再后来,创立《汀江日报》并发展为《中南日报》,成为闽赣两省主要报纸之一。

­  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原设于鼓浪屿的复员处改为国立厦门大学新生院,6月,校本部开始迁返厦门,长汀人民夹道欢送,并向厦大赠送“南方之强”匾额。

­  1946年7月12日,厦大校本部在厦门演武场校舍开始办公。厦门市档案馆收藏的这份公函,签署人就是接任厦大校长的汪德耀。(记者叶舒雯)

新闻推荐

频道推荐
  • 全国首个“数字化物供”助邮轮经济快速复苏
  • 厦企奋战“开门红” 生产开足马力
  • 冷暖气流交锋今日阴雨 明起新一股弱冷空气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