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锡豪:讲武风云再铸辉煌

闽南网   2020-12-02 10:20

61

  头一回走入古老的讲武巷是20世纪70年代的一个月明之夜。长一千多米的由四方花岗岩石整齐拼铺而成的石板小路,天然的花纹,时光将它磨砺得坚实又光滑,沧桑厚重却不失勃勃生机。指挥、灶子、惠义、东鲁和棋盘园等大大小小的古支巷左右相衬,呈众星捧月状。流年的岁月,一条古巷承载了千年历史名城无尽的繁华景象。

  昔时,讲武巷为城区交通主道,南北走向,南面连着泉州汽车站,北通涂门街。昼夜交通繁忙,番客出入华侨大厦,沿着百源路进入讲武巷的南边车站,奔向五洲四海。巷不宽,但交通秩序井然,很少出现巷道堵塞。那时候,市区的主要交通工具皆为人力三轮车,踩车师傅的功夫十分娴熟,在那密密麻麻的人群中,脚踩口喊着“闪哦、闪哦”,三轮车像条泥鳅般穿隙而过。在没有红绿灯的街头巷尾,踩车师傅仅凭憨厚的喊声,在自己独创的节奏中安平守纪地迎送南来北往客,给千年的古巷增添了一道原生态的独特风景。

  涨海声中万国商。东方刺桐港,那时候前来经商、传教乃至长期定居的外国人数以万计。阿拉伯后裔蒲寿庚,他官至泉州市舶司提举,掌管着泉州海外贸易大权和主要兵权。建讲武堂和士兵练武场,讲武巷正是蒲寿庚的将士习武练兵的场所。宋元交替之际,元世祖授他为昭勇大将军。其子孙在元朝也入朝为官,蒲家一时声名显赫,在泉州拥有“半蒲街”的蒲家,建造了其子弟的书轩和士兵讲武堂,东为文,西习武,一文一武,东西遥相呼应。

  20世纪末,舶来品再次在讲武巷周遭形成购销一条巷,巷内人流如潮,地摊比比皆是。洋布匹、进口手表、录音机等海外的新生代产品鱼贯而入,忽如一夜春风万树花开。引全国各地的客商蜂拥而至,那时的讲武巷热闹非凡,不逊于北京庙会、上海南京路等购物天堂的繁荣景象。洋货便宜又美观实用,农民哥瞬间华丽变身为吕宋客的装派。拂晓时分,满巷充斥着地摊买卖讨价还价的声音,闽南方言掺夹着不标准的“地瓜腔”普通话。外地采购商一来二往,很快都能听得懂我们的“闽南特色普通话”。长期合作的老商客,不但能听懂方言,而且表达也十分地流利。年纪稍长的摊主,从纯粹的本地话,也能脱口而出一口与北方客流畅交流的“国语”。有一回,后渚营地战友结伴来讲武巷购“洋货”,战友们眼球一下被老城现代时尚的商潮深深吸引住,一只小小打火机便看得爱不释手,如获至宝。我自觉充当起了“导购”兼“翻译”,既要给他们推介商品,还得用两种语言帮战友与摊主讨价还价。一天下来,战友们满揣着心仪的洋货满载而归,我也颇感欣慰。几年后,退役战友再次回泉,古朴的小巷商贸依然如火如荼,而摊主那口流畅的普通话已当刮目,再不需要我这个“翻译”了!但远方的战友每每忆起巷内购物点滴,我都会自豪地说,当了一回不折不扣的“专业导游”。贸易繁荣带来了文化的大发展,讲武巷,犹如重回市井十洲人。

  历史名城沧海桑田,古巷依旧风韵犹存。年终岁尾,春联、年画和佛具等店铺红红火火。穿行巷中,哪怕寒风刺骨,薄霜打脸,红彤彤的商业气氛,令古城人早早就感受到了新春的气息。选年画、买春联的大叔大妈欢颜笑语,吉祥如意的红联对,寓意深长,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平平安安,正是泉南佛国的旧貌新颜,一派欣欣向荣。巷口处的那间人造花店,一簇簇永不凋零“盛开”着的五颜六色的花束,恰似欢迎四方宾客观光旅游的“刺桐之花”。

  纵使城区不断向东扩展,而老街古巷就像一座城市的心脏,永远掌控着这个城市的命脉,不可替代。琅琅的读书声在古巷内一代接一代地延续——立成小学驻扎于历史名巷,从这里走出去的新人将会创造出它的新生。古老的讲武巷,你不负使命,由讲武堂到交通要冲,商业名巷再回文化领地,从不寂寞,文武兼备向前方,前世来生铸辉煌!

刘锡豪.webp

刘锡豪

  作者:刘锡豪,建设银行泉州分行职员,泉州市作协会员。作品散见于《泉州文学》《泉州晚报》《东南早报》等刊物。

征稿

相关新闻
频道推荐
  • “清粉”情
  • 花包:比脸大的闽式糕点
  • 传承创新之火 点亮非遗之光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