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思立:师道即孝道,守艺即传承

东南早报   2017-08-24 08:35

  ■早报记者 张博/文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泉州鲤城区花巷内,一座古旧的大铁门内,有一间堆满了形态各异的木头以及各种不同人物造型雕塑的房间。这里是泉州工艺美术品厂的旧址,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卢思立的工作室便在其中,名为思木斋——思考木头的地方。每天早上十点多,一位穿着工作服的老人总会按时来到这里,拿起雕刻刀,在木屑飞扬中开启一天的工作,与他的木头对话,六十多年来日日如此。

  木雕艺术是卢思立倾注了一生的事业,父母给了他最初的生命,他的师傅们,则给了他二次生命——艺术生命。“我父母亲都是农民,他们只知道老老实实地种田,从他们身上我看到的只有两个字:本分。对我人生有重大影响的‘家’,其实是学艺时与师傅相处的那个‘家’。”

  卢思立是幸运的,他从“是师似父”的传统手作艺人那里学会了木雕技艺,并继承了他们“一生只做一件事”的理念;卢思立也是让人佩服的,不管岁月如何走,他都能从“思木”中保持无限的创作热情,做到“心之所虑,无不包容”。

在工作室专注雕刻的卢思立

尊师重道 敬畏技艺

  和现在的师徒关系不太一样,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许多民间技艺靠的是身手亲授,师傅和徒弟甚至长期住在一起,同吃同住,和一家人并无两样。学习木雕的卢思立也不例外,从他开始正式学习木雕工艺起,和师傅同住了好几年的光景。

  卢思立从小就表现出了在手工艺术上的惊人天分。小学时创作的泥塑狮子和竹刻就远渡重洋,到德国、日本展出。上个世纪50年代,小学毕业的卢思立被保送进入泉州工艺美术学校学习木雕。当时学校是半工半读的校制:一天学习,一天在厂里做工。

  在这里,他的师傅——老艺人黄再来先生教他打胚,尤芳安先生教他修光。刚开始的生活,卢思立每天的工作就是打磨各种刃器,这是修行。“磨刀是很考验人毅力的技术活,所以学木雕先要学会保护好工具,再就是要会磨。这才是好艺人的基本素养。到现在我教人也都是从我师傅最初教我的东西开始。”

  老话说“三分手艺七分家什”,看一个人的手艺如何,只需要观察一下他的工具便能知晓,而工具的保养修饰,也能看出手艺人的素质高低。“我师傅都是技艺精湛的老手作人,对刀具保养是十分看重的,如果没好好保管它们就是不敬,有一次我不小心把刻刀掉地上,师傅看见了,三天都不和我说话。从开始学习木雕开始,我从师傅身上就学到了对工具的尊重。”卢思立回忆起领他入木雕大门的老师傅时陷入了回忆。

  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中国传统的师徒制,师傅不仅要承担对弟子的教育功能,在言传身教中影响着弟子的三观,同时也承担着父亲的角色。卢思立说,当时师傅们的生活起居大部分是徒弟来照顾的,烧开水、捡木料、跑腿买生活用品等等事务他都要做。“当时经济条件差,有时候想到师傅也很辛苦,偶尔又喜欢抽点烟草,我就跑到附近舞厅等人家散场后捡一些烟头,把里面没抽上的烟丝重新抽出来包成烟卷给师傅抽。这些对我们小孩子来说也像玩儿一样,主要是让师傅开心。”卢思立认为,懂得为师傅做点事情,替他们着想,也是一种尊师之道,亦需要传承。

业贵精进 习必守恒

  行话说,时间是匠人的朋友,它检验着匠心是否纯粹,只有在持续的热情里,你才能发现自己心灵的归属。卢思立六十年来就是在这样的热情里学习、创新、再学习、再创新。

  1960年,从泉州工艺美术学校毕业后的他到了市工艺厂木雕车间工作。“那个时候的工艺厂就是我现在工作室所在地,有18个车间,包括彩塑、花灯、刻纸、陶瓷等等。真的是星光熠熠呀:木偶头之父江加走、南派刻纸奠基人李尧宝等至少十位国家级大师都在这工作。”

  1965年对卢思立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他遇到了点亮他艺术生涯的火源。这一年经厂里推荐选派,他赴福建省工艺美术研究所雕塑进修班学习。当时恰逢中央美院的周荷生、孙家钵两位老师主讲素描技巧、雕塑原理、美学理论等。“我虽然只学习了五个月,但是却有了醍醐灌顶之感。传统的技艺对人体结构、肌肉变化、人体比例等基本没有概念,按部就班,只能算是制作,而非创作。在木雕创作的过程中,很需要这方面的理论基础,这直接触发了作品的创新。”

  《钟馗》《悟》《李铁拐》等作品让卢思立首创的“自然形木雕”名噪一时。他不断跨界创作的泉州天后宫妈祖娘娘塑像、泉州南少林十八罗汉群像、千年古刹龙山寺龙柱、泉州府文庙孔子塑像等等,都是他对自己天分的尊重。找到一个爱干的事情,完美地、认真地干好它。

  卢思立说,大师带徒传艺是传统技艺传承的有效方式,理论学习则可以让学艺者的思想和造诣得到提升,“始终保持学习的热情,多拜老师,艺术才能保持恒久的生命力。”

  卢思立是大师带徒的践行者。从1965年到现在,带出了好几批学生。在任木雕车间主任兼技术指导员时,其所带的18名学徒经过言传身教和严格培训,全部出师。这些人不仅成了厂里的技术中坚,不少人在后来还成为工艺美术界名人。

卢思立(抱篮球者)热爱打篮球

身教传家 子女榜样

  卢思立在艺术上保持的热情和坚持也让他的儿女们崇拜着。

  “他从小就是我崇拜的对象,到现在更是,几十年保持着对木雕的热情。基本上每天都在这思考打磨,现在几个年轻人可以做到这样?”卢思立的女儿在谈到父亲时很感慨。

  卢思立的女儿现在办了个树脂工艺厂,虽然没有直接创作,但同样与父亲的耳濡目染有关。卢思立的小儿子正在做着父亲同样的工作,也打理着“卢思立艺术馆”,“爱好和事业能在一起很好结合,是我们从父亲那希望继承到的。”

  卢思立每天生活很规律,十点多到工作室,傍晚打篮球,再回到工作室到工作到晚上十一二点。在工作室有一张他和孙子打篮球的合照,穿着篮球服的他精神矍铄,绝对看不出他已经74岁。卢思立同样因为兴趣和志同道合的朋友成立了泉州市长青篮球俱乐部,这支最小年龄60岁,最大年龄75岁的篮球队喊出的口号是“无论岁月沧桑,你我不忘初心”。

  “除了打篮球,父亲空闲的时候喜欢猜拳,为是让自己的大脑时刻保持活跃;偶尔弄点花生米、喝个小酒,全神贯注盯着一个木头很多年。他工作台上的3尊泥塑已经做了五年,一直没定稿,每天拿着个洒水壶喷一喷,在思木斋里,他自成世界。可以说我们做子女的一直以他为榜样。希望能够像他一样,对自己的爱好从一而终并且有所成就。”卢思立的女儿卢缨说。

人物 名片

  卢思立,生于1943年,福建泉州人。1997年被评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我国当代著名木雕艺术家,“中国五大木雕之一”泉州木雕代表性传承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现任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木雕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研究会理事,泉州市工艺美术公司研究所所长。

新闻推荐

频道推荐
  • “清粉”情
  • 花包:比脸大的闽式糕点
  • 传承创新之火 点亮非遗之光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