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坊七巷”旧貌犹在 多为明清时期的古建风貌

海西文化信息网   2016-10-27 14:48

  众所周知,盛唐之际,福州已然为成为福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唐、宋之时,中原人民曾有过大规模的南迁,到达福州的中原迁客亦不在少数,择地拓居,就有不少的士大夫、文人雅士营居于三坊七巷一带。就其建筑平面鸟瞰,所谓“三坊”和“七巷”,是傍南街而形成的,其街区以南后街为轴线,东依南街,自北向南横到“七巷”,而西片则组成“三坊”,形成了以南后街为中轴的“非”字形构筑街区。街区里的明清建筑遗构,保留了福州地方建筑的风格,同时又有历代名流俊贤的故居于期间,为福州人文荟萃之地,因而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于1988年被列为历史文化保护区。

  衣锦坊,旧名通潮巷,是最靠近西湖的坊巷,迄今仍保留有大小两条“水流弯”的巷名,据传当年西湖的潮水与巷内的沟渠是相通的。宋宣和年间(1119-1125),陆蕴、陆藻兄弟才华横溢,名重一时:陆蕴官迁御史中丞,后任福州知州;陆藻以列曹侍郎出知泉州。贤昆仲“典乡郡居此”,故名其居地为“禄锦”。南宋淳熙间,王益祥任江东提刑,仕归而居此,遂改称作“衣锦坊”。坊内有闽山巷、洗银营、柏林坊等支巷。王益祥故居在坊之末端,称“王厝园”。闽山巷内的闽山境,曾是明清二朝灯会集萃的所在,有诗赞曰:“街头宝炬夜初开,一曲新词怨落梅。怪底佳人为装束,闽山庙里看灯来。”

新闻推荐

加载更多...
频道推荐
  • 泉州两剧目入选中国戏曲像音像工程
  • 传承就是最好的纪念 梨园戏著名导演苏彦硕
  • 新加坡义正宫到永宁包公馆 开展包公民俗文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