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剧《太空无垠》诚意满满 在太空中上演激情戏是什么体验?
太空版“权力的游戏”+贯穿始终的悬念
痴迷《权力的游戏》的剧迷一定对《冰与火之歌》的写作手法不陌生,乔治·R·R·马丁最为擅长的“视点人物写作手法(POV)”将整部小说、剧集增色不少。
通俗比较,如同一部电影中人人身上都被聚焦着一个摄影机,随着讲述不同人物,摄影机也不断切换,当切换到其中一个人身上时,这个人便成了主角。在这个特定的镜头中,观众更容易被代入该角色的内心情感变化,跟随他的行为而增加代入感、引起更多共鸣。
热衷POV写法的还有中国港台武侠小说作家温瑞安,代表作《四大名捕》。正因这种写法赋予了里面大大小小甚至反派配角之类的人物更多主观特质,最终每个人物都深入人心:大侠萧秋水、神相李布衣、游侠纳兰、韦青青青...
在该手法上,《太空无垠》剧版比小说版运用得更加出神入化。在第一季中,一共展现了三条线索:幸存的飞船船员在太空中漂游并找寻被袭击的真相,失踪女孩的侦探好友在小行星地带调查女孩失踪的真相,地球上的联合国管理者也在调查这些扑朔迷离的事件起因,而火星人的船舰被不明飞船袭击炸毁、导致他们对小行星带人和地球人恨意满满。
当镜头推动到某条线索的场景上时,叙事就围绕这部分场景流动,我们能追随他们探险,感知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感受他们在无垠太空中为之奋斗的目标。
有人认为地球曾发生的世界大战是来自不平等资源引起的掠夺性战争。置换到太空中,又何尝不如是?200年后,人类具备了行星间的飞行动力,而木星、火星及各种卫星等所具有的丰富矿藏资源,势必引起新一轮掠夺。
火星的独立,也与欧洲人在美洲的开拓如出一辙,是必然性的结果。如果能在新的星球上开拓根生,又何必跟旧主分享资源?
而小行星带人处于最弱势的地带,被塑造得比较可怜。他们是地球在建设大道上的遗弃者,只不过在地球上的建筑工地,在太空中则成了苍穹遍野的各类行星空间站。被抛弃的一方在空气与水资源都不足的情况下苟且偷生,也总想着必然而然的反击。
于是这些破坏地球空间站、火星飞船的挑衅行为,便有意思了。因为站在不同角度,公说公有理,很难分辨出所谓正邪的一方:对地球有故乡归宿般的情感认可,对小行星带抱有同情,更对火星的开拓之心有无比的敬佩。
在故事行进到中间时,幕后黑手貌似被引导在查德·科尔曼饰演的Frederick Johnson身上,他原本的身份是地球高级军事军官,却叛国逃离到了小行星带,一心想着摧毁地球政权。因为火星和地球剑拔弩张的气氛,稍加点火就会引起一场战争,第三方坐收渔利,倒也符合推论。
而火星也有极大的可能性,因为资源短缺,反攻地球似乎是不错的出路。而且第一季只出现了火星的飞船但并未展现星球状态,神秘的一方往往都留有底牌,并且容易使心机,甚至不惜炸掉自己的飞船(跟阴谋论中的美国自己炸掉珍珠港母舰,只为找借口发动太平洋战争倒是相似)。
不过到第一季最后,这一切都被推翻了。原来一切的种种阴谋,都只为做一个生化病毒实验。所有挑动的纷争都是故弄玄虚,掩盖本质。而为了这个实验,幕后黑手不惜堵上了一颗小行星——爱神星的全部生命。
黑手的身份也倍让人感叹:地球上的政治家。
火星和小行星带各种躺枪。
原以为地球最为无辜,而小行星带和火星才是肇事者,而悬念揭晓时,不得不认可原生人类,才是权术高手。
POV在整个故事中主观地限制了观众眼中的视点人物视野,信息的获取能力、思考的宽广度。三条错综复杂的线索到最后凝聚成一个谜题,实现了一个巧妙惊艳的收尾。
不过地球上也并非没有善类,与飞船幸存者、小行星的侦探一样,地球联合国副秘书长Chrisjen Avasarala(索瑞·安达斯鲁 饰演)同样致力于寻找真相,却成为被利用的一方。
三条线索上的核心人物此前从未交集,他们或在地球、或在太空、或者小行星,为了相同的信念,各自奋战,面对牺牲也面对未来。故事在不断交叉中前进,尤其是最后以不同身份解密的飞船幸存者和侦探在同一个星球相遇,真令观众拍手称赞。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