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萍丽谈《花开时节》拍摄经历 5个月拍摄过程中哭了无数次

光明日报   2019-07-15 11:06

  “演员进入状态慢,我们就一条一条地磨,完全按照专业标准执行。”王是说,仅是剧本写作,从北京到河南,中间就换过好几拨团队,“很多人建议里面加上‘三角恋’,最终还是被否定了,一定要立足现实,不能靠‘狗血’剧情赚收视。”

  但这并不意味着《花开时节》缺乏矛盾冲突。故事一开头引入了截然不同的两种价值观:以大妮为代表的诚实劳动的农民,以二妮为代表用各种方式博取出名的“网红”。正是这些价值观的碰撞,让观众看到农民的质朴之美——诚实的劳动,农民在追求物质富裕的同时,也会遇到不屑和不理解,但是坚忍的性格,坚守着诚实的内核,这是真实的中国农民形象。

  挖掘怎样的农民之美

  十几年前,河南前往新疆摘棉花大军一度达到了十几万人,也曾是兰考实现脱贫的重要路径之一。很多人印象中,摘棉花带来了可观收入背后,每一位摘棉花农民都会有一段心酸故事。“其实并不是!”在拍电视剧之前,导演和制片人赶赴新疆采访了130余位摘棉农民,改变了他们的看法。

  “我也曾设想他们比较悲情。”很快,陈胜利有了新的发现,尽管摘棉花很苦,不过摘棉农民正在变化——从过去他们为了温饱,到现在为了赚钱也为体验不一样的生活,大家挺乐观的,甚至还有人带着孩子来“接受教育”,培养他们的吃苦精神。

  “中国农民群体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农民生活好了,但依然选择艰苦的劳作。”王是认为,他们一到采棉季节依然习惯性地去新疆摘棉花。虽然不再指望拿到这份钱糊口,但是劳动惯性已经浸润到农民的骨子里,还是不自觉地在坚守勤劳的品格。这是中国农民之美——用劳动追求美好生活。

  一朵小小的棉花背后反映了社会观念的变迁与冲突。“我不想以怨妇诉苦的腔调讲述她们的故事,也不想装着满怀悲悯可怜作假。她们不需要可怜,她们需要的是温暖和尊重,生活虽然艰辛,但她们并不怨天尤人,干活吃饭不偷不骗,钱挣得干净,人活得硬气,为什么要别人可怜!”这是陈胜利认为中国农民的可爱之处。

  文艺评论家仲呈祥曾关掉手机连续三天看完此剧,他认为不应把《花开时节》只是当成一般描写从兰考到新疆去摘棉花的农村故事。这部戏借助了这个题材,深刻揭示了新时代农民是用诚实劳动开创美好生活,反映了中华民族、中国农民在精神上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新的历史进程中,不仅开了物质之花,更要盛开精神之花。文艺评论家陈先义说,这部剧与生活同步,表现行进中的生活,这才能引起老百姓的关注,真正起到文化化人作用。

  创作团队在制作完电视剧后,曾经两次奔赴兰考县给当地摘过棉花的农民播放这部电视剧,暗中观察她们的反应。用陈胜利的话来说就是:人民戏,人民演,最后人民是裁判。这些摘棉女工们聚精会神地看着电视剧,跟着剧情哭着笑着,最后说:“这部戏真心演农民生活,演到了心里。”

新闻推荐

频道推荐
  • 山东省人民检察院依法对章更生决定逮捕
  • 痛惜!著名专家李春升会议期间病逝,享年63
  • 做强国内大循环 推动我国经济行稳致远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