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的青春》故事背景是什么 “塞罕坝”有哪些含义
男主角冯程是一位从北京来的大学老师,最后成为塞罕坝造林骨干。
“塞罕坝”是蒙汉合璧语,意为“美丽的高岭”。为了恢复百年前的高岭美景,三代塞罕坝人历经55年的艰苦造林事业,最终造出了112万亩的世界最大人工林。
正在央视一套播出的电视剧《最美的青春》讲述的正是这段往事,紧扣塞罕坝几代造林人的奋斗史,用现代视角重述55年的造林奇迹。该剧甫一播出,就以不落俗套的人物设计、明快紧凑的叙事节奏而备受关注,播出以来已连续多日实时收视率破2%,尝试了主旋律题材的新表达。
人物
开场主人公不是英雄形象
这两年来,塞罕坝的故事已经作为典型事迹广为流传,就在去年的第三届联合国环境大会上,河北塞罕坝林场作为我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生动范例被授予“地球卫士奖”。但当导演巨兴茂所在的主创团队接到这个题材时,却没有觉得这是个容易操作的项目。
“艺术要来源于生活,但也要高于生活。”巨兴茂透露,尽管塞罕坝的故事人尽皆知,但作为电视剧作品来拍摄,还是需要符合艺术创作规律。《最美的青春》监制由郭靖宇担任,他同时兼任总编剧之一,如今的故事是他以另一位总编剧杨勇历时8年打磨的剧本为基础,经过反复再创作才完成。故事从上世纪60年代初讲起,展开以主人公冯程、覃雪梅等为代表的来自全国18个省市林业大中专的毕业生,与承德围场林业干部职工为骨干的共369人开荒造林,积极响应祖国号召的故事。
观众在剧中会看到冯程、覃雪梅等年轻毕业生的思想转变,除了植树造林的主要线索,人物在亲情、友情和爱情之间的抉择也是重头戏。剧一开始,从北京调职到围场的林业大学老师冯程,最初来到围场的动机并非为了植树造林,而只是出于私人感情的原因。“我们不希望观众一上来就看到一个不同于常人的英雄形象,而是看到一个更接近普通人的主角,他从一开始对围场的一无所知,到逐渐认识到围场造林事业的重要,最后成为当地植树造林的技术骨干。这个转变的过程是人物的成长转变,也相对‘柔软’地展示了我们的主题。”在巨兴茂看来,即便是讴歌塞罕坝精神,但如何“让主旋律作品变得好看,也是创作者要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