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的边疆引发不同年龄观众热议 导演毛卫宁坚守寂寞
不能因为苦而降低对艺术的要求
毛卫宁团队的不怕苦是有目共睹的,而团队呈现出的精益求精的画面,更在业内闻名。《爱情的边疆》在拍摄期,包括毛卫宁在内的主创吃苦无一例外,更让团队被封为“最苦剧组”。“其实所有的戏都会吃苦,但是我认为吃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吃了这些苦拍出来的戏要好。”毛卫宁告诉记者,当年拍摄《十送红军》时,团队在海拔四千米的雪山拍摄,“当时高原反应很厉害,所有人都很难受。我告诉他们,观众不会因为我们在这样的地方拍戏而使用了简陋的手法,大家就能原谅。观众不会考虑这点,观众只看你拍的好不好,不管你在什么环境下拍的。”
毛卫宁一直坚信,不能因为拍戏苦降低对自己的艺术要求。于是在《爱情的边疆》中,毛卫宁也同样“用生命在拍戏”。在莫斯科拍摄时,因为天气极度寒冷,除了几位主创之外,其余工作人员都是当地人。恶劣的天气、超负荷的工作量加上巨大的压力,让疲惫的毛卫宁终于病倒了。高烧昏迷,毛卫宁却又要连夜赶回大连处理国内的戏份。已经累垮的他最后是用行李车推上飞机的,之后昏睡了整整九个小时,下飞机后却坚持处理完剧组的事务才住进医院。
导演的身体力行,自然影响了整个团队。于是对于拍摄任务,团队们总能不折不扣的完成,从不叫苦喊累,甚至苦中作乐。于是在毛卫宁的带领下,剧组才能拍摄出拥有电影质感的长镜头画面,没有熟练的技术、缺少默契的配合,这样的质感画面根本无法完成。注重细节的毛卫宁,更是在剧中藏了不少小细节,“这些细节,很多观众看到最后自然就能看出门道。”
实景拍摄也给剧组带来不少难题,但毛卫宁很是坚持,“尤其是现实主义作品,我觉得一定要在实践当中去完成,虽然有很大的难度,但是它表现出来的生活质感,应该是在摄影棚里达不到的,这是我的一种习惯的选择。”
不能因为寂寞就放弃现实主义
养成习惯,说起来容易,坚持下来却很难。就如毛卫宁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在现实主义的道路上,或许他也将此当成了习惯,但是这个习惯却走在一条充满荆棘的路上,艰难且寂寞。
毛卫宁说,他这些年都在“忍受寂寞”,但是他从不失落。“我理解的现实主义,是要面对现实,面对生活,面对经验。但它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反映现实,是在面对现实的过程当中要融入我们创造者的观察、思考和世界观。所以说这个现实主义不是现实生活的翻版,准确的讲,其实要有创作者独特的生活体验和艺术的取景框。”于是《爱情的边疆》中融入了高满堂对中国社会的观察,对中国人情感的观察,观众跟着作者的笔触、跟着导演的画面,检视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到今天。中国人经历的一种情感过程。
从《誓言无声》、《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到《平凡的世界》,再到如今的《爱情的边疆》热播,现实主义创作在毛卫宁不懈的坚持与呼吁下,终于开始回暖,要知道曾经《平凡的世界》甚至一度找不到平台愿意播放。“现在来看,观众是愿意看的,喜爱看的。”毛卫宁坚持现实主义,但他也认为需要百花齐放,他甚至鼓励年轻人去多尝试网剧,尝试不同角度的表达,以在圈内尽快立足,“现实主义其实是一种创作态度、创作方法,只要是好的作品,就像是一顿好饭菜,可口有营养就好,菜系可以忽略。我是非常提倡百花齐放的创作风格,但是今天我们特别希望,要给现实生活要给现实主义作品留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