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跑线》3天破亿折射什么社会话题 平民如何奋斗成中产

石家庄传媒   2018-04-10 17:49

­  提到印度电影,“歌舞”似乎是绕不开的一点。在大象公会专栏《为什么印度电影一言不合就唱歌跳舞》中,作者陶岱提出,歌舞一方面能尽量吸引“最大规模的低层次乃至不识字的观众”,另一方面能让有一定文化水平的观众在深刻的剧情之间稍作休息,起到“分幕”的作用。

­  不过,《起跑线》使用歌舞元素之克制,让人怀疑自己是不是看了部假的印度电影———全片出现的歌舞场面不超过五次,而且自然地和剧情融为一体,没有割裂感。举个例子,巴特拉家搬入高档小区后,拉吉在米塔的建议下,邀请皮娅的新同学和他们的父母到家中开派对。当富有动感的舞曲响起,拉吉情不自禁地脱下外套高歌起舞,孩子们围在他身边欢呼雀跃,大人们则轻声嘲笑着他落俗的音乐品位,一旁米塔尴尬得脸色发青。拉吉的率直,孩童的天真,“上等人”的自傲,被一小段歌舞表现得淋漓尽致。

­  歌舞少了,用什么来活跃气氛、娱乐观众呢?用夸张化的表现方法。电影中的笑料,大多出自巴特拉家与另一阶层相处时的格格不入,如夫妻俩为展示财力,不考虑美观协调,把自己用名牌服饰从头到尾地包装起来;“穷人”拉吉去工厂上班,艰难地挤“有450人”的早班公交车……虽然主题沉重,但《起跑线》依然是一部风格明朗的喜剧电影。

­  结局理想化,受教育权应得到保障

­  截至4月9日中午,《起跑线》稳坐单日票房亚军(冠军是《头号玩家》)、综合票房破亿的成绩,是中国观众对它的认可。但这不意味着《起跑线》无可挑剔。电影用大量篇幅,描述私立学校大受欢迎、公立学校无人问津的现状,而正是因为现实太沉重,对拉吉慷慨捐助公立学校、斥责精英家长冷漠自私、当场让女儿转入公立学校的理想式结尾,大家才感到不满。上层阶级无意改变现状,下层阶级无力改变现状,甚至出身贫寒、靠受教育才摆脱穷困的校长,最后也成了维护现状的帮凶。教育改革道阻且长,把希望寄托在某些有能力、有想法的“榜样”身上,是远远不够的,总不能全指望拉吉们站出来吧?像邵逸夫、古天乐一样为教育事业解囊建楼的人,自然是越多越好,但教育改革依然还是需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新闻推荐

频道推荐
  • 特朗普称将禁止伊朗石油买家与美国做生意
  • 加拿大总理说下周赴美同特朗普会晤
  • 美国多地爆发集会抗议特朗普政府多项政策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