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科医生》是小说改编的吗 小说结局是什么
编剧娟子则透露,为了做到全剧严谨,剧本中所有的案例都经由专业医生的检阅,“我把所有认识的医生朋友拉了一个群,每写完一个案例就会发给他们看,他们就会在有问题的地方进行批注。”
张嘉译以台词为例,他透露当年在拍摄《心术》时,台词都是快速记忆,拍完就忘记了,而这次拍《急诊科医生》的难度更大,“因为语速要非常快,语气还要对,台词光死记硬背还不行。急诊科就是在行进当中、在施救过程中,医嘱就下来了,没有时间让你去审,去开会讨论,去制定方案。”
如果说张嘉译都感到台词难度很大,王珞丹的感受更是可想而知,因为剧中她的角色是一个海归医生,需要用大量的英文来表达。
“导演给我的人设是海外回来,她的学习背景、发音、语感,真的不是我们做演员一天、两天能够达到的。就像在戏里我演了一个医生,像心肺复苏、心包穿刺这些戏份我演的很像,真上手是不可能会的,这需要多年的积累。对英文来说也是任重道远的事情,但是我尽量地表达准确一些,但是不是美音,请大家放过我吧。”王珞丹说自己也是尽力了,拍戏期间每天都不够睡,精神高度紧张,“背完了剧本还有英文词,片子拿起来不能拿反,因为对于我们来说很容易拿反。在跟患者解释的时候说,‘你这个位置已经扩散了……’,我也不能点错,点错了导演会立刻喊停。我们尽量做到严谨,导演是关注细节的人,我们尽可能地还原真实的样子。”
导演郑晓龙:小细节成就大情怀
对导演郑晓龙来说,该剧是继他2001年执导《永不放弃》,2014年担任《产科医生》总策划后第三次拍摄医疗剧。
谈及再次涉足医疗剧的原因,郑晓龙表示:“《永不放弃》中涉及到了一些急诊科的部分,拍完以后,有一点意犹未尽的感觉。那个剧本就是点点写的,她当过四年的急诊科大夫,所以她对医院急诊科的情况很熟悉,后来就写了这个《人命关天》。”
郑晓龙非常希望观众通过这个剧了解急诊科医生,“其实,很多医生不愿意呆在急诊科,愿意去外科等其他科室,因为急诊科医生很累但又很难成为大师,病人治好了是其他医生的功劳,没有治好是他们的责任,但急诊科对老百姓的关照又是很直接的。以前我们国家的急诊科都是各科室的医生轮岗,也没有急诊医学,现在有了,但是还没有普及。”
发布会上,张嘉译就提到郑晓龙导演抠细节到“丧心病狂”,“比如我们搭的场景,所有的设备都要符合急诊科的要求,一个微小的动作不到位都不行,因为旁边坐着医学指导。”王珞丹也直言导演是“细节控”,“比如心肺复苏要保证胳膊是直的,力度是对的,拍完后我颈椎病都犯了。”
为了还原真实的急救场景和科室氛围,郑晓龙透露,剧组每日都有几十或上百个群众演员,“即使只拍两三个人的戏,他们的背后也要呈现出忙乱的氛围,而且演员的表演也是特别急的,语速很快,这都体现出急诊科医生的职业特点和职业精神。”
记者去年年底曾去探班该剧拍摄,当时就对“京郊某1500平方米摄影棚1:1还原北大医院的急诊科”、“协和医院急诊科张晖大夫全程跟组”等剧组的严谨认真印象非常深刻。
不仅仅是小细节,郑晓龙最想强调的是这部剧的“大情怀”,“我真的喜欢这个剧,它基本上不是在一个生存层面上结构故事,而是在人的精神层面,人的尊严、人格、人性的高度上结构故事,没有太多的生存困扰。
而实际上中国发展到今天,早就应该在更高的层面上去讲人的故事,《急诊科医生》就是这么一个片子,它不是一个打着医疗题材旗号的情感剧,就是纯粹的医疗剧,这是这个戏的特点。”
据了解,《急诊科医生》并不是根据小说改编的,编剧为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