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岛一村》赖声川要记录这个历史 屈中恒感同身受思念父亲

新闻晨报   2017-06-07 11:29

­  屈中恒在戏里和生活里,都是眷村人。作为眷村的第二代,屈中恒有各种感同深受:“我演这个戏的时候想到的就是我爸爸,他和我剧里演的老赵很像,乐于助人,打扫院子的时候还会帮邻居打扫。剧中有一场探亲的戏,当年我陪我爸回老家的时候,他也是这样,一踏进门就跪在地上,起不来了。”屈中恒介绍,后来父亲也来看过《宝岛一村》,虽然他不懂戏,但看完之后,给儿子提了意见,这也是他从事表演艺术那么多年来第一次得到父亲的笔记。

­  2008年至今,《宝岛一村》已经演出217场,足迹遍布美国、新加坡以及中国香港、中国澳门和上海、北京、广州等城市。但是,屈中恒仍然会被每一次的演出打动,“大概演了10场左右,我有了一种熟悉的感觉。最后谢幕的时候,常常是观众全体起立鼓掌,很多老先生老太太,他们拄着拐杖站起来。后来到大陆演出,记得在广州,刚开始的时候,台下的观众没有反应,我们都很慌,直到演到第二代的故事,台下开始发出笑声,后来笑声越来越多,我们的心才变踏实。在国外巡演的时候,有一个古巴观众跑到后台告诉我,他的家乡也有一棵和剧里一样的大榕树。”

­  在屈中恒的眼里,这个剧讲的不仅仅是眷村的历史、眷村人的回忆,讲的更是人心中最真实的感情,最真挚的对家乡的思念。

­  赖声川:《宝岛一村》要记录这个历史

­  “这是一个不说可能就会消失的故事。如果不记录、不保持,它的回忆很容易就随风而去了。《宝岛一村》 不是一个理性的历史记录,而是一个感性的感情记录,透过三家人生活的五十多年,让我们看到这一群命运极为特殊的人们如何奋斗、如何生存、如何哭、如何笑。”

­  关于眷村话题,赖声川感触多多:“以前经常去眷村的同学家吃饭,真的是各式各样的菜,吃起来特别幸福,可是实际上呢,他们生活得特别苦。这是一种历史的错置,他们总想着,一天天过去了,明年就回去了,可是‘明年’变成了一个荒谬的词汇,就是再也回不去了。这是一段历史,《宝岛一村》 要记录这个历史,不然,晚辈们真的就忘记了。”

­  “以前我们做剧团,也和游牧民族一样,每到一个城市,进入剧场裝台、演出,然后装车去下一个城市。现在在上海有了上剧场,感觉很安定,因为这里就是我们剧团的家。”也正是因为这样,赖声川及其团队克服各种困难,把《宝岛一村》这个作品带回上剧场,就好像在自己的家里,跟客人分享珍藏的美酒。“我想,大家在上剧场看《宝岛一村》的感受肯定会不一样,我们剧场的观众席离舞台很近,第一排离舞台的距离不足两米,最后一排离舞台也不过十几米。”

­  采访中,上剧场负责人丁乃竺还透露了一个好消息,未来只要有机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赖声川的作品来上海,就会在上剧场演出。( 晨报记者 邱俪华)

­

新闻推荐

频道推荐
  • 每日475.52元!最高检公布最新侵犯公民人身
  • 广州一女子家被12台空调外机包围:白天热浪
  • 深圳千万豪宅两次遭水淹 积水深度超过20厘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