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人》:以法律的名义守护亲情
腾讯娱乐讯 世上什么东西最宝贵?是亲情。当亲情因为合法继承权被损害而变得支离破碎,我们靠什么揭开真相,拯救亲情?是法律。东方卫视热播的律政情感大剧《继承人》就紧密对接普通人的现实生活,聚焦遗产继承案件,以法律的名义揭开真相,守护了世间最珍贵的亲情。
俗话说,法不容情。法律和亲情似乎永远是个矛盾体,无法兼顾。在以往律政剧中,法与情也永远都是冲突的,《继承人》也不例外。该剧以哈佛法学院毕业的汤宁收到神秘匿名信后,回国调查父亲遗嘱为主线,掀开了被隐藏多年的谜团,并由此引出一系列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继承案件,直面了亲情与财富的激烈碰撞。在《继承人》里,汤宁为了父亲遗嘱的真相,与自己的姑父姑妈对簿公堂;郑昊的哥哥为了房子,将弟弟告上法庭;方燕方丽因为父亲的遗产,姐妹俩站在了对立面……如此种种令人震撼却无比真实的继承案件,通过《继承人》一一展现,令我们看到一个事实:遗产继承问题并不虚幻,它就在我们身边。面对法治社会,面对情与法的博弈,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是当事人。
亲情是宝贵的,一旦破裂就很难弥补。然而当公民的合法继承权被侵犯,来自亲情的伤害无法避免时,我们也该知道自己拥有哪些合法权利,知道如何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电视剧《继承人》就聚焦现实生活,以一个个接地气的具体案例将晦涩难懂的继承法条文一一生动阐述,做了继承法知识普及。你可知“遗腹子在母亲改嫁后,有权继承父亲祖辈的财产吗”、“丧偶女婿在赡养岳父母后,有权继承他们的财产吗”、“私生子到底有没有继承权”、“养女和亲生女一样,都有平等的遗产继承权”、“遗嘱必须经过公证后,才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才能继承”......在这一点上,与其说《继承人》是一部最专业、最全面的继承法律政大剧,不如说《继承人》在用现实案例和专业法律知识告诉我们每一个人:法律是维护正义,杜绝不公的。没有法律意识,没有法律的保护,我们的亲情将失去避风港,极其脆弱。法不容情,但法律却是维护真情最有力的武器。
《继承人》剧名一分为二,说的是继承法,是继承案件,更在说“人”。这世间最单纯、最复杂是人,是人就有情感。某种意义上,这也是《继承人》区别于以往律政剧而自成一派的特色所在。剧中,以汤宁、郑昊为代表的精英律师是继承法的捍卫者,维护了公民的继承权利。同时,他们也是自己继承案件的当事人,一次次经历了情与法的抉择。当因为遗产继承纠纷,汤宁、郑昊也要在法庭上面对自己的亲人时,作为律师的他们已经褪去职业属性,回归到最普遍的普通人。他们痛苦、他们挣扎、他们不忍。因为亲身经历法与情的交锋,他们的情感反应变得尤为真切深刻,令人震撼。于是,汤宁感叹:“我们不去争,就没那么多烦恼了”。郑昊面对自己亲人的“法庭之战”,他也会手足无措,心如刀割,宁愿放弃一切,守护这份珍贵的亲情。
生活可能比电视剧更戳心,更残酷。法无爱恨,人有情仇。《继承人》是在用电视剧形式反映现实生活,让观众在故事中学习法律,感受最真实的情感和人性。剧中十多个继承案件,每个案例都是围绕主人公的故事走,最后的关系却都落在了亲情和财富上。可以说,这部剧全面解锁了很多百姓关心的法律话题和情感话题,在真实中直击了人心,在利益前考验了三观。正如剧中所说,无论官司是输是赢,可以肯定的是,都失去了亲情。即便你拿到所有财产,也永远失去亲人对你的爱了。因为,亲情比财富更重要。
作为近年来难得一见的高品质专业律政剧,《继承人》有精彩性、专业性和普遍性,剧里有很多鲜为人知的继承法知识点。然而在财产争夺、法律纠纷的背后,《继承人》让人看到了“情”,让我们看到了庭审激辩后,人们内心的失落和对亲情价值的重新认识。编剧段祺华本身就是金牌大律师,他坦言写《继承人》就是呼吁大家回归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重家庭、重亲情,因为财产是暂时的,亲情才是永恒的。
在依法治国的社会,法律是所有人都避不开的,遗产继承也与所有人息息相关。我们不怕打官司,只是不想伤了亲人之间的和气。《继承人》在原告与被告之间,真实呈现着情、理、法的博弈。这或许不是现实生活的全部,却一定是最现实、最走心、最受用的一次灵魂洗礼。当我们谈论继承,我们该谈论什么?除了维护公理正义的法律和真相,我们继承的还有那份珍贵无价,流淌在血液里的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