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名义郑胜利角色为吸引年轻人 却成不买账的快进角色
新浪 2017-04-19 11:26
从这个角度讲,我们可以把《人民的名义》在年轻人中的走红,看成是青年群体近年来对于政治和主旋律文艺作品需求的一次总爆发。从这个角度看,《人民的名义》的走红和2016年的湄公河行动的爆红,存在着某种层面上的相似性。客观而论,《湄公河行动》本身硬素质在佳作以上、“神作”未满。但是因为其取材于现实事件,又采用了为年轻人喜闻乐见的选角与拍摄手法,故而为渴求参与到重大话语体系中的年轻人提供了一个“入口”,票房也被引爆。影片所获得的关注并不是针对这一部电影的本身,而是源自多年积累的文艺需求“势能”。
同理,《人民的名义》在年轻人中的走红,当然不可能是因为“郑胜利”和“感情线”加入得好,而恰恰是源于多年来年轻观众渴求优秀的严肃题材作品的“势能”积累。
想将偶然变成必然,就需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希望《人民的名义》在捧红“darkcom表情包”之外,能更多引起一些对年轻人严肃文艺需求的重视,真正对年轻人“知冷知热”,而不是“你妈觉得你冷”或者“你爸觉得你爱看感情戏”。这样,才有机会将主旋律剧目从“爆款”变成“常青款”。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文艺九局工作室 马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