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毛飞上天这里的义乌故事85%是真实的 来源于两百多位商人
新闻晨报 2017-03-30 15:42
乍看之下,《鸡毛飞上天》无论是剧名还是故事线索,似乎都有点“土”,但开播不久,大量观众被该剧吸引住了:戏里不仅有经商理念的一次次交锋,还有经典电视剧百试不爽的元素。比如,主角是弃婴、身世成谜;父子传承,却理念相悖;男女主角相爱之后陷入三角恋,频频遭遇父辈的棒打鸳鸯……有观众感慨,戏中陈江河与骆玉珠的相识相恋,用上了女主角“男扮女装”、男主角“受恩回报”等各类当下情感剧的“常用梗”,看得人欲罢不能。
不仅如此,在处理这些经典的戏剧关系时,张译、殷桃、陶泽如等演员也交出了高分。在一场陈江河与骆玉珠分开8年后重逢的戏中,张译凭一连串的微表情与小动作,将再见心上人的难以置信、欣喜若狂表现得淋漓尽致。再加上他在诠释角色时有意识地使用了“义乌腔”普通话,很多观众调侃他在《鸡毛飞上天》 中呈现的是“灵魂演技”。
真实度
故事来源于两百多位商人
观众看到的,是电视剧里的“常用梗”,但在主创团队的记忆里,《鸡毛飞上天》里全是活生生的义乌故事。制片人吴家平透露,该剧早在2011年就开始筹备,剧本写了三年多。为了真实还原,编剧申捷曾经8次到义乌体验生活,走访了两百多位商人,最经常做的事就是在商城里打转,还和很多小摊小贩成了好朋友。可以说,今天电视剧里呈现的,有85%是真实故事。
也是因为这样,剧中出现了大量有颇为有趣的细节。比如,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末,义乌当地小贩就有了“粉丝经济”的意识,他们叫卖明星照片,以此换取微薄的利润; 又比如,小贩们坐火车去进货,为了省钱,上车时要“跳车”,下车时则要趁没到站,先把货扔下火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