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制片人焦阳:《大秦帝国》是我不改的初心
光明日报 2017-02-23 10:17
如此跋山涉水,尽心打磨,本应为这部戏带来好运。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突然发生的“换角风波”,让《崛起》在《纵横》播出整整三年多之后才姗姗而至。
“因为剧中原本饰演男二号白起的演员出了事,不得不临时选用邢佳栋代替。白起是剧中的主要角色,他独自一人的戏可以补拍,另一些和其他人在一起的戏只能动用后期制作技术,把他‘补’进去。白起的戏加起来230多分钟,但改戏、补戏却花了14个月,比拍一部戏的时间还长。”谈起这14个月的惊心动魄,焦阳仍心有余悸。
好在今年2月,《崛起》还是与观众见面了。“好饭不怕晚”——焦阳用一句当下影视界流行的话来安慰自己,但更多的是感激。“没有他们(后期团队)的努力,《崛起》的结局不堪设想。”十多年不改初心,这句话的个中况味亦令人慨叹。
有人心存不解:作为一名制片人,耗费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把大好年华都投入到一部年代久远,且未必被市场看好的历史剧中,图个什么?然而,焦阳却不这么看,更多时候,他感到的是沉甸甸的责任。“原著作者孙皓晖花费十余年时间写出了这部鸿篇巨制,令我肃然起敬。现在这部戏交到了我的手里,我必须对得起它承载的历史文化之重。”
然而,在凡事都追逐轻快的影视文化氛围中,厚重的《大秦帝国》却行走得并不轻松。首先是把关的严谨。作为国内唯一一部以秦国视角还原战国历史的正剧,这部戏在审核上极为审慎,必须接受从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到主流媒体平台的层层把关。“故事的每一个细节,都必须依据史实,在服装道具的制作上,也是聘请了权威专家进行把关,尽力还原一个真实的战国时代。”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