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人吐槽《鬼吹灯之精绝古城》 考古与盗墓区别介绍

华西网   2017-01-13 16:35

­  烛火摇曳,两人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打开了棺材,发现棺材里是个戴了面具的“大粽子”(指保存比较完好,没有腐烂的尸体)。王胖子从棺材里摸出了两块玉,欣喜不已,谁知这时烛火闪烁,随即熄灭了。“鬼吹了灯”,王胖子却不愿意归还玉器,这一贪婪的行为导致烛火先由黄变绿,大粽子悄悄起身……

­  “人点烛,鬼吹灯”,这是传说中四大盗墓门派之一摸金校尉的不传之密,意思是说进入古墓之中,要先在东南角点燃一支蜡烛,如果蜡烛熄灭,需速速退出,不可取一物。相传这是祖师爷留下的规则,一条活人和死人之间的契约,纵然才高八斗的摸金校尉,也不敢破例。

­  这是“盗亦有道”的佐证?时事评论家梁宏达曾经在一档脱口秀节目中对此进行吐槽:“这个蜡烛一旦灭了,说明墓里面的氧气浓度不够,没有氧气人在里头不得憋死嘛!氧气不够,咱得赶紧走,说白了这是科学道理,非得扣上一个‘盗亦有道’的感觉,其实是‘假仗义’。”

­  那么在考古发掘的过程中,也需要“点烛”吗?省内一名从事了10余年考古发掘工作的木子(化名)透露,并非如此。真实的考古发掘过程有一套很严谨的工作流程,并不是像盗墓小说里写的打个洞就进墓、见到棺材就开、拿起文物就走,而需要找到墓穴的位置,搞清楚墓穴的整体结构,然后制定详细的发掘、文保方案,从上往下慢慢清理文物,综合评估墓穴是否可以开棺。这一整套工作流程中,每一项都有具体的指标,并不是点根蜡烛不灭就可以直接开棺那么简单。

新闻推荐

加载更多...
频道推荐
  • 中央纪委办公厅公开通报3起整治形式主义为
  • 临夏州纪委监委通报4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
  • 吉安市财政局原党组书记、局长金强严重违纪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