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视率造假成黑产业 专家:根源还是经济利益
当前,电视剧已成为所有卫视频道黄金时段的主打节目,播出机构强行要求在购剧合同中将收视率与购片价格挂钩,引导制作机构购买收视率。更为恶劣的是由于绝大多数卫视频道要求购买收视率,造成所谓“资源”紧缺,于是“第三方”趁火打劫,在同一城市、同一时段同时收取两家、三家制作机构的费用,导致许多公司花了钱也买不到收视率,不仅要遭到播出机构的停播、降价、欠款,还要承受数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的经济损失,使电视剧产业陷入恶性循环。
一环扣一环,电视剧产业陷入恶性循环。对此,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影视传播中心主任尹鸿认为,收视率造假成了黑产业,根源还是经济利益。造假现象肯定存在,行业界有很多传言,甚至有公司有意识的去购买收视率数据,包括优质电视剧,优质电视剧造假不是为了达到电视台的收视标准,而是因为它可能会产生“劣币”淘汰“优币”,不去购买收视率,可能质量不高的剧收视率反而高些,影响收视效果,也影响经济效应。
对于电视行业来说,收视率无疑是实现有效量化的硬指标。也正是因为这样,收视率一直是电视节目出品方、电视台及广告主之间进行交易和结算的基本依据。在一些市场力量的干扰下,收视率造假却成了“公开的秘密”。尹鸿指出,对于电视台来讲要把自己的收视率转化为价格去销售给广告商,因此对收视率一定会有要求,这是电视台的正常的经营方式,如果有人获得假数据、假收视率,会导致整个价格体系发生紊乱,关键不是收视率本身有多大问题,问题在于如何保证数据的真实性,这是一直以来对于电视台或整个电视收视市场困惑已久的问题。
尹鸿认为,收视率数据不真实或被污染的风险主要还需要通过加强监管来实现。文化体育市场相对于其他行业是比较盲区的市场。公安的力量、法律的力量介入较弱,像过去体育比赛打假球一样,直到最后公安机关介入情况得到改善。归根结底是法治的手段,把文化行业当做普通的商业领域一样,进行法律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