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古街感受闲适闽南风韵 有机保护老街区(图)
几乎每一个城市的最初,都是从一条街道开始。
城市肇始,人们在街道的两边安居、生活,街道在日子里慢慢由短变长,由窄变宽,热闹也好,萧条也罢,在人来人往中,在时间的冲刷下,街道,就变成了老街。
在地图中,老街就像一颗树木的主干,在漫长的光阴中,渐渐地延伸出分叉的枝丫,即使多到枝繁叶茂时,每一片叶子的萌芽、掉落,还是会被记进树木的年轮中。所以,哪怕世事变幻、白云苍狗,城市面目已经全非,那前世今生的点点滴滴,依然可以在老街中捡拾到。
漳州文庙
石牌坊
闲适的老街
漳州的最初,也是从一条老街开始。
确切地说,是一片老街区,包括了香港路、台湾路、修文路、芳华横路等交叉纵横的一片区域。不知年代伽蓝庙、宋代的府学、明朝的牌坊,清朝的老店,民国的骑楼,历史文化名城漳州最精华、最厚重的建筑都聚集在这片不大的地盘里。
从中山公园往南走,拐进芳华横路,就算进入古城的地盘。这里是漳州人俗称的府埕,所谓府埕就是府衙前的广场。在修旧如旧的原则下,五座闽南特色的古厝、大厝,就耸立在府埕里。院落里小巷曲折,弯弯曲曲中,那红砖厝、燕尾脊、红地砖、翠绿栏杆以及用鱼鳞片贴就的窗户,这些极具历史符号的画面不断在眼前闪回,人行其间,仿佛穿越回民国。是的,你没有看错,那两座相向而立的典型南洋风格的两层洋楼,正是民国时代的建筑,那是当年陈炯明在漳州时的作品,专门用来接待来宾。如今,骑楼下,是熙熙攘攘的人群,也不乏像我这样的路人,穿行其间,在铁观音的茶香里、在麻将的哗哗声中、以及那惬意地往竹椅里一倒的唧唧声,我听到了两个字:闲适。
是的,闲适,这也是漳州这个城市的性格。地处九龙江下游的漳州,气候宜人、土地肥沃到“插根扁担都能发芽”,重农的传统,让漳州人的性格里却明显多了平和闲适。
这种闲适,曾经有一个漳州人在书中写过,他认为这样的城市是很适合做精神浮游的。这个漳州人就是林语堂,喝着九龙江水长大的他,一直倡导着闲适,他在《生活的艺术》中说,享受悠闲生活当然比享受奢侈生活便宜得多。要享受悠闲的生活只要一种艺术家的性情,在一种全然悠闲的情绪中,去消遣一个闲暇无事的下午。
事实上,在漳州的老街区,他提倡的闲适,我们在每条路,每个巷子都找到。
香港路的骑楼下,我们可以随意走进一户人家,喝喝茶聊聊天;也能到小巷口楼顶上的伽蓝庙里逛一逛,初到贵地,打个招呼也是应该的;明代立的石牌坊,已经耸立了几百年,人生需要励志的时候,倒也不妨45度角仰望一下双门顶的辉煌;文庙里的国学堂中,传来的是孩子们琅琅的读书声……
漳州古街还是一条商业街,柴米油盐酱醋茶,百姓生活里的必需品,在这条街上都可以寻觅到。如今,天益寿药店的米糊,现在的孩子还是吃的;街头转角处的炸五香,还是那么的诱人;府埕的卤面,味道还是一样的美好;而人人都喜爱的水仙花,每年的春节一样开出芳香的花……
这是生活,也是闲适。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