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高铁吃泡面视频观看 女子扬言要起诉称侵犯肖像权
最新进展:女子称报警,要起诉“泡面男”
这两天,一位女士在乘坐高铁时,对另一位吃泡面的乘客,开展了一顿长达数分钟的“教育”,各种脏话层出不穷,还不忘扣上“不要脸”“没素质”等“帽子”。
视频中,女士解释说,自己说过让该男子不要吃,但他还是坚持和同行的女子吃了泡面,还告诉同行女子慢慢吃。另外,男子吃完后还不倒剩下的汤面,故意熏别人。
相较而言,男子较为克制,并找了高铁的乘务员沟通。
视频曝光后,当事女子还联系了自媒体:“视频涉嫌侵犯我的肖像和名誉权……我孩子对这个过敏,现在家人和本人人身安全受到威胁,已经报警,并起诉该男子。”
媒体报道称,高铁、动车上一般不卖泡面,但没有规定高铁、动车上不能吃。此前,中国铁路总公司运输局营运部副主任黄欣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动车组密封性特别强,而泡方便面味道很大,在动车组列车上,不利于车内的空气质量,影响大多数人的感受,所以没有卖方便面,也是从侧面引导大家尽量不要在车上吃方便面,共同营造一个比较舒适的乘车环境。
相信很多人都想看看这个女子是怎么在高铁上骂人的,小编整理了视频链接:
点击进入:高铁泡面视频
或者直接输入网址:http://a.f.budejie.com/share/27299834.html?wx.\
高铁上能不能吃泡面?
一方不让吃,一方偏要吃,高铁上吃碗泡面,到底孰是孰非?
从法理上来分析,《铁路进站乘车禁止和限制携带物品目录》明确规定: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物品,有恶臭等异味的物品、活动物(导盲犬除外),可能妨碍公共卫生的物品,能够损坏或者污染车站、列车服务设施、设备、备品的物品,如臭豆腐、榴莲等,如果影响其他乘客,也属禁止之列。
但目录中并未涉及泡面,铁道部门也没有禁止食用,加之普通列车甚至售卖泡面,因此,多数人认为,骂人的女子显然是没事找事。
不过,话又说回来,车厢里一股浓重的泡面味,的确“冲鼻子”,因此也有人质疑男子:“别人都说了,你为什么不去餐车吃泡面呢?”[高铁可以吃泡面吗]
甚至《新文化报》一篇评论文章还认为:“别人都提醒你了,非要得理不饶人,有意激怒对方,那就不好了。泡面视频的拍摄者,显然提前想好了,要录视频发网上,自己克制又克制,让不知道被拍的对方发怒出丑,不说别的,的确很阴险。”
两人的表现,多多少少都有欠缺,就像@原野大叔说的:“这两个人都挺以自我为中心的,乘务员好评!”
抛开彼此的素质问题,有不少人关心,泡面的味道真的能“污染”整个车厢吗?
@EET 从整个列车设计的通风系统来分析,认为高铁的通风和新风系统是完善的,不仅会对内部空气进行循环过滤,也充分考虑了与外部空气的交换。但由于人为引起的异味,比如把脏东西弄到座椅布上、脱鞋子等,还需要“文明乘车”来解决。
作为铁路民警的一份子,@棒棒的雷欧 也表示:“高铁车厢内的通风换气系统是很好的,整个车体这么长,车厢也比较宽敞,各车厢之间都是通连的,而且经常到站停车开车门的,不可能一点点泡面的味道都散发不掉,但是要说吃东西一点味道没有那是不可能的,吃完过会儿味道就会散去。”
这一点与地铁截然不同,相比于高铁,地铁解决的是短途交通,不仅拥挤,而且空气流通也不如高铁顺畅,因此一般会有禁食令。此前一名女子在武汉地铁上吃热干面,也被网友们骂得够呛。[海西高铁春运期间增发列车39趟]
“素质差”和“矫情
综合整个舆论场看来,骂人的女子显然遭受了大多数人的抨击,就连不喜欢泡面味的人,也并不支持她,甚至她的“孩子对泡面过敏”的理由,也遭到了大家的吐槽。
矫情,成了女子身上最大的标签。
“高铁上的红烧肉和梅菜扣肉套餐味小吗?叫卖的德州扒鸡是没有味吗?难道真的要向火车上或机场大厅里吃泡面的人投出鄙夷的眼神吗?说你们素质真差吗?”知乎@全村的希望 认为,素质这个东西,是约束自己的,“不影响他人”只是起码,“宽容”才是进阶,吃个面而已,应该多一些包容,少一些矫情。
知名时评人乔志峰也批评女子的愤怒是“上等人的愤怒”:“部分人认为,高铁票价贵、环境好,能选择坐高铁的人虽不一定大富大贵,起码经济条件较好,社会地位较高。有个别人还以‘上等人’自居。而泡面,无疑属于‘低端食品’,是被鄙视的存在。坐高铁,怎么能吃泡面呢,这岂不是自降身价、将自己等同于‘坐绿皮车的农民工’了吗?”
至于女子后来的解释是“孩子对泡面过敏”,依旧引来舆论场的不理解。
“如果这位女士的孩子真的对泡面的味道过敏,那么生活中堪称处处是险境。作为其监护人,女子根本就不该把孩子带到高铁上来。”@陈猛 表示,所谓的“孩子过敏”,恰恰正是这位女士自己“过敏”,是她对于旁人“胆敢”不顺应自己要求的“忤逆”过敏。
毕竟有孩子在身边,该女子还一个劲地骂不停,也是没有把孩子放在心上。@枫文字 反讽到:“人家吃泡面有味道,影响别人,你去吵架,更影响别人。对孩子来说,不知道是泡面的味道影响大,还是妈妈吵架骂人影响大?”
都是文明的“反面教材”
面对这种不涉及“大是大非”的纠纷,单纯站队显然是无益于社会进步,挖掘出背后的深层原因,才算是“没白吵这一架”。
高铁上吃泡面,由于没有法条约束,所以道德的边界尤其重要,没有把握好这一尺度,不仅站不稳道德制高点,还容易惹来“一身臊”。
时评作者史奉楚认为,维护公共秩序是公民的基本素质,但在公共场所活动时,不宜过分干涉他人权利,也是维护公共秩序的重要一环。
除非是随着人们观念的更新,高铁禁食泡面已逐渐成为共识,否则斥责、制止他人吃泡面,无疑是将自我权利凌驾于他人权利之上的。因此他表示:“如果认为他人吃泡面让自己不适,最好是请求他人配合并加以感谢,而非站在道德制高点强制干预。”
中国新闻网刊载了一篇来论,从中窥出了一丝“精致的利己主义”:“在高铁上吃泡面是个人的小事,在小事面前,双方都要寻求最理想的办法。女乘客自以为是地怒怼吃泡面的旅客,小事变大,与其说是沟通技巧有问题,还不如说是心中只有自己,没有他人。”
大众网也认为,吃泡面的乘客也好,大闹车厢的女子也罢,都是一个文明的反面教材,“为了顾及他人的感受,这两名乘客都可以多挪一下脚,少动一下嘴,多一点文明素质,少一点我行我素。”
齐鲁网则从该事件中看到了公共交通仍需要改进的地方,无论高铁还是其他公交,更应该充分考虑到不同群体的各种需求,在设计理念上体现出对不同乘客群体的充分尊重,越是小众需求越是要在人性化理念上加以体现。“相关部门在做出这些‘禁止性‘规定的同时,是否更应当考虑通过人性化设计来消除这些本不该禁止的个人权利,这既是对乘客基本权利的尊重,更能推动和促进以人为本的科技发展理念。”
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吃个泡面都能上热搜的闹剧,说白了,都是“自我中心”的扩大化。男的发扬点风度,女的也别“得理不饶人”,这事儿,真算不上是个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