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浦市:点缀在沅江上的神秘古老珠宝
沅江两岸,码头林立,千百年来,形成了无数个千古名镇。如果说沅江是条碧光闪闪的项链,那这些千古名镇就是点缀在项链上的绚丽宝石。如今,岁月虽然使它们蒙尘,但是擦掉尘埃,我们重新回到那个曾经的繁华世界。
从洞庭湖出发,行船走沅江水路逆流而上,渐渐两岸悬崖峭壁,进入神秘的大湘西,人、舟与沅江一起淹没在绵延的武陵山。沅水之上,在古代,千帆竞逐,是一条繁荣的商路,也是旅人由湖南进入四川盆地、云贵高原的通道。
新浪旅游配图:谈情说爱的天堂图:小虎同学的新浪博客
新浪旅游配图:当地自制美食图:小虎同学的新浪博客
沅江两岸,码头林立,千百年来,形成了无数个千古名镇。如果说沅江是条碧光闪闪的项链,那这些千古名镇就是点缀在项链上的绚丽宝石。如今,岁月虽然使它们蒙尘,但是擦掉尘埃,我们重新回到那个曾经的繁华世界。
》千年浦市繁华落幕的码头
浦市,历史上沿沅江进入湘西苗疆的前哨,水运、驿道的节点,军事,商业,往来繁忙,盛极一时。有人说它是“大流域文化”的象征,有人说它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探索地”。
沅江宽阔,千年的古镇,孤寂的码头,繁华与衰败,都因它。美丽的沅江,古老的驿道现在,从长沙到湘西,走长渝高速公路,进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第一站是泸溪。古代,从洞庭湖溯沅江而上,进入湘西第一个名镇是泸溪县浦市镇。
浦市是湘西水陆交通的要冲,是古代通往外界的水路和通向苗疆的山路的最佳结合处,是通达川、黔的重要驿站。很多货物在这里登船上岸,上岸后再往前就是通往苗疆的陆路驿道。20余里的山路上,青石板古驿道一路延伸,直到凤凰。民国时期,大文豪沈从文回老家,就是由浦市登岸,继而沿驿道走山路到凤凰。
如今,水路已经衰落。在泸溪县城出高速公路,通往浦市镇的水泥公路沿江而上20公里,穿梭在峭壁上,下面是宽阔的沅江,看不到古时百舸千帆的热闹场面,静静的沅江上,成群结队的鸭子在水中嬉游,清晨的江面上雾气氤氲,对岸沙洲、树林、人家,恬静怡然。
》安静的民宅悠长的石板街
到达浦市,沅江边一座“爱乡楼”,又是游客接待中心,里面有关于浦市的详细介绍。爱乡楼旁边,从一道外面看来不起眼的弄堂巷口——李家巷进去,如同误闯入一部空寂的古代无声电影。很安静,大户人家的豪宅大院,下河的太平街,长长的正街……石板街道上,饭馆,杂货,茶馆,理发铺等等,两旁的店铺一字排开。徜徉徘徊在那些古旧的巷子里,我在长长的石板路上迷途了。
浦市是一个因军事而立、因商业而兴的古镇,因地理位置重要,成为历来兵家水陆要津。汉代,伏波将军马援曾在这一带征讨“南蛮”;南宋,岳飞派谭子兴从武陵(今常德)移驻浦口征蛮,并设千户所;明、清,浦市筑城,更成为重要的军事战备据点。1861年,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率部途经此地入川,攻占浦市,在浦市病死一妃。石达开与王妃在浦市住过的房子,历经两百多年风雨,依然完好,后来成为张家书院,现在仍有百姓居住在里面。高墙大院,两层楼房,屋顶几米高的“斗拱天窗”,通风透亮。
抗日战争时期,沦陷区学校、医院、军队等纷纷搬来,浦市一时被称为“小南京”。国民党陆军监狱也辗转搬至这里的吉氏宗祠,更名为国民党中央联合军人监狱,现在破烂着,却依然孤独地耸立在一处田间。旁边的禾苗已然青青,空荡荡的监狱,锁着的是里面墙面上依然保存的诗词口号和寂寞涂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