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旅游 > 闽南旅游 > 正文

穿越瓜州戈壁无人区 像玄奘般冒死西行

2012-08-31 16:22 来源:《环球人文地理》 0

  一千多年前,大唐高僧玄奘为了求取真经,从长安出发,在今甘肃酒泉一带偷出国门,踏上一条冒死西行之路。一千多年后的今天,一支民间考察队踏着玄奘当年的足迹,去追寻这位高僧坚忍不拔的精神,体验他在那条不是路的路上所经历的种种艰辛……

  这是一条荒芜了千年的艰难道路——从甘肃省西部酒泉市瓜州县塔尔寺出发,一路向西穿越戈壁,最后抵达白墩子烽火台,全长100多公里,沿途尽是漫漫无边的空旷荒漠,自古以来鲜有人穿行。在一千多年前,就在这条根本不是路的路上,一心求取真经的玄奘法师冒死西行,怀着一颗虔诚的心去往“西天”。在《大唐西域记》中,玄奘如此描述这片戈壁:“长八百余里。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复无水草。是时顾影唯一……”

  

荒漠上的废城

  2012年春夏之交,为了重溯这条已荒芜了千年的“路”,也为了领略戈壁无人区的绝色美景,我与队友们踏上了征程,追寻玄奘法师当年留下的脚印,感受他所遭遇的种种艰辛,体验他那坚定不移的信念。

  还没出发,装备就让我们伤透了脑筋:首先是戈壁地带紫外线太强,在旷野行走必须身着长衣长袖,但如此“全副武装”,就意味着行进时必须忍受“密不透风”的高温;再就是增加了防风沙设备,民谚说“出玉门,到瓜州,一个月刮了29天的风”——戈壁上大风常常裹挟着沙暴,刮走帐篷,无孔不入的沙子还会损坏相机。为了固定帐篷,我们只好带上比平时多出一倍的地钉,还给相机裹上厚厚的防水罩,以避风沙……就这样,行装的重量陡然增加了不少。

1、骆驼刺如缝衣针一根根扎进裤管,让人疼痛无比,好不容易从一片密集的骆驼刺中钻出来,却发现又陷入了另一片……

  当我们一行人抵达出发点——瓜州戈壁旁的塔尔寺的时候,才知道这里居然有着中国罕见的万人坑群。

  放眼戈壁,满目一片苍茫,大地上布满了一寸宽的裂纹,远看像蚂蚁,近看像蝇蛆,加上盐碱呈现的那种刺眼的白色,给人一种巨大的苦涩感。我们踩着戈壁上的碎石行进了数公里后,道路的右侧就出现了几个高低错落的土堆,有队友情不自禁地喊起来:“塔尔寺到了”。

  

夕阳

  这就是瓜州戈壁中的著名塔群——塔尔寺。我从史书上曾经读到,这片戈壁记录了唐代瓜州城的血泪史:从汉代起,瓜州一直都是极为繁荣的河西城市,但到了唐代被吐蕃占领后,就屡遭血光之灾,发生过无数次屠杀。当地文管所的工作人员说,在塔尔寺周边的地下,有好几处“万人坑”,当巨大的风沙把表层的沙子刮走后,一排排层层垒叠的人骨便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经考证后发现,其中有很多骨骸被捆绑着手足,是被钝器击打头部死亡后才埋入沙坑的。

  遗址上,还能依稀看到当年留下的建筑痕迹:高僧大德的圆寂塔、诵经殿堂、藏经楼和僧侣居室……在正午刺眼的阳光照射下,远处祁连山上经年覆盖的白雪已无法看清,只有眼前这片遗址还矗立在风中,显得肃穆而荒凉。

  当地人说,塔尔寺因修建于唐开元年间,所以又名“开元寺”,元朝时因为朝廷崇信密宗,才改名为“塔尔寺”。在中国积贫积弱的年代,俄国文化强盗曾光顾此地,掠走大量经卷和字画。尽管如今塔尔寺已成废墟,但实际上它曾规模庞大,香火极盛。初唐时,这里留下了独孤达、李昌、薛仁贵等名人的足迹,但最为人所称道的,当属《西游记》中唐僧的原型——玄奘法师。当年,年仅29岁的玄奘离开长安两个月后到达瓜州,在塔尔寺讲经,为亡灵超度了近一个月,并补足了装备——包括那匹在小说里被描写成“白龙马”的枣红瘦马,才得以穿越戈壁,走向他心目中的“西天”。

  

线路图

  现在,此处还明确地标记着玄奘法师出城时的具体位置。为了缅怀这位大师,我们专程折道去那里拜祭,不过,此行却让我们深深体会到了什么叫“草木皆兵”——戈壁滩及寺庙周围,全都长满了骆驼刺,行走其中,骆驼刺如缝衣针一根根扎进裤管,让人疼痛无比,好不容易从一片密集的骆驼刺中钻出来,却发现又陷入了另一片……

  旅游国内游周边游出境游旅游视觉旅游攻略景点大全国内北京湖南上海海南山东广东江西广西浙江云南福建贵州台湾四川香港西藏境外美国南非德国英国法国泰国日本希腊瑞士韩国西班牙意大利马尔代夫加拿大周边北京上海广州成都深度自驾邮轮蜜月家庭购物赏花SPA夜生活节庆游更多旅游之最空中享乐酒店格调互动博客微博活动推荐旅游论坛服务查机票订酒店线路预订外汇兑换旅游天气专家在线新浪旅游

2、突然,前面的队友猛地停下脚步,做了个停止的手势,我们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在距我们一米远处,一条尖头毒蛇正对着我们吐信子。

  离开塔尔寺,我们一行人在戈壁上走向远方的“魔鬼城”。出发前,我们再次把相机防水罩特地加裹了一层,因为这里的细沙在狂风的裹挟下,不仅能像刀子般雕刻出雅丹地貌,还能吹进相机的每一个细隙,让相机报废。

  

苍凉

  领队老王还专门为我们准备了一件T恤,上面印着《般若心经》。他开玩笑说,这是为了抵御魔鬼用的,因为在《大唐西域记》中,玄奘在穿越这片戈壁时认为自己遇到了鬼怪,希望能靠念《般若心经》来驱魔——古代瓜州人深入荒漠,都会携带一本《般若心经》。

  但玄奘还不是第一个遭遇这个“魔鬼”的人。玄奘的前辈,东晋的法显和尚也曾被这片戈壁吓得毛骨悚然,称“沙河中多有恶鬼热风”,郦道元也在《水经注》中称此处“少禽多鬼怪”。这当然是古人的迷信,他们所称的这个所谓的“魔鬼”,其实就是雅丹地貌。雅丹地貌俗称“人头疙瘩”,是一种典型的风蚀性地貌,因风的磨蚀作用而形成。由于小山包的下部遭受的剥蚀作用往往较强,并逐渐形成内凹的形态,这些陡壁外观便如同神话中的城堡,有了“魔鬼城”之称。

  

在无人区扎营

  此时,戈壁上风沙四起,即使我裹着阿拉伯方巾,耳朵鼻孔里也灌满了细沙。在一步步深入戈壁的过程中,我们果然听到了《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描写的“魔鬼的呼唤”——其实,这都是雅丹地貌在作怪,因为雅丹地貌形成于极端干旱区,昼夜温差极大,常在30℃~40℃以上,热胀冷缩的效应使得外露的岩石崩裂并发出声响,最终形成了这如同鬼怪一般的叫声。

  3个小时后,队伍终于越过魔鬼城,队伍在一片沙漠绿洲里停下来休息,树林被阳光折射得有些失真,满眼竟是晶莹的绿色。大家吃着面饼与牛肉干,缓解着30公里徒步旅程所产生的劳累。不过,这样的幸福很短暂,我们接下来就要穿越32公里的盐碱地了。

  

穿越无人区

  盐碱地很硬,比在沙土上好走。初入时,我们一直依靠GPS在前方缓慢开路,把注意力集中在寻找方向上面,根本没察觉到暗藏在骆驼刺下面的危险。突然,走在前面的队友戴玉岭猛地停下脚步,做了个停止的手势,我们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在距我们一米远处,一条尖头毒蛇正对着我们吐信子。

  向导告诉我们,圆头的蛇还好,但遭遇到尖头的蛇,就一定要小心了,最好别去惹它,曾经有人被其咬伤后昏迷至死,尸体数月后才被发现。于是,我们几人只得在毒蛇边绕圈走过去,我心中还盼望那条毒蛇能读懂我的眼神,明白我很尊重它在戈壁中的霸主地位。庆幸的是,蛇似乎也读懂了我们,没有袭来,慢慢钻进了草丛,消失得无影无踪。

新闻推荐

加载更多...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上一条:一个没有红绿灯的首都
下一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那些已逝去的青春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