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旅游 > 闽南旅游 > 正文

一纸墨香留芳华 重温文人故居里的旧梦

2012-08-08 16:38 来源:中国城市旅游杂志 0

张爱玲好似秋天,如秋叶般宁静、凄美。  

秋之宁静【上海张爱玲故居】

  张爱玲给我们讲诉了众多上海故事,也给我讲诉了一个繁华与落寞的城市旧梦。去上海对于我来说,第一件事就去看看张爱玲故居。

  张爱玲故居,是一座那时候还默默无闻,还叫做“爱丁堡”的古老的意大利式的建筑。它静静的坐落在上海市静安区常德路195号,现在名叫常德公寓。她静默无语的看见了这个城市的变化。看着这个城市经历了战火带来的衰败,经历了复兴后的繁华,她一直低调的伫立在路旁静观了上海在岁月里所发生点点滴滴。

  

张爱玲

  站在楼下仔细的看,她的墙面已经斑驳,但依旧显得鹤立鸡群。这是一幢被粉刷成粉色的大楼,但这种粉色已经被时光剥落的有些发黑。粉色的墙面上镶嵌着咖啡色的线条,使这幢大楼看上去愈发古旧。古老的雕刻、暗暗的色调,仿佛沾染了张爱玲小说里过多的旧时记忆,散发出时光的霉味儿。不远就是闻名上海滩的避风塘风情街和张爱玲笔下的曾经的电车场。

  女作家淳子在《张爱玲城市地图》里这样说张爱玲与常德公寓:“公寓作家的华彩段落。但也是有惊心动魄的。比如宿墨,烟染开来,成为一片。连门上小小的猫眼也是故事。她在这里成名,在这里恋爱,在这里秘密结婚,亦在这里黯然离婚。”

  在这栋公寓里,确实有着太多的张爱玲的故事,有着许多断了的记忆与牵挂。这是张爱玲和姑姑住得最长久的公寓,1939年在51室,1942年到1947年在65室(现在为60室)。在这里张爱玲完成了小说《倾城之恋》、《沉香屑——第一炉香》、《沉香屑——第二炉香》、《红玫瑰和白玫瑰》、《金锁记》、《封锁》、《心经》、《花凋》。这里是她创作生涯的高峰期,也许正如她所说:“公寓是最合理想的逃世的地方。”在这个逃世的地方她才能找到自己,她才能笔下生花。张爱玲也在此遇到了爱情,尽管后人评判不一,但这份她低到尘埃里的爱情为这个上海的女子增加了些许悲凉。

  由于现在的常德公寓仍是私人寓所,而之前由于过多张迷探访公寓给居民造成困扰,因此门口有物业把守,很难进去。我也没能真正的走进去看看张爱玲曾经的居所,但这样也好。因为虚掩的门才有着最美好的故事,真正的走进去也许早已物是人非,反而增加颇多感慨。

  于是只好走进一楼叫“千彩书坊”的咖啡吧。这里原是咖啡馆,张爱玲也曾经提到,常到这家咖啡馆里写作,但岁月流逝,人物皆非。店里虽像过去一样提供咖啡、茶、红酒及西点,但现在已经有了专门卖张爱玲书的书柜。那些张爱玲曾经在这里写的书今天就静静的躺在那里,不由的有着一种时光错乱的恍惚之感。坐在这里,静静的听着店里的音乐,翻着张爱玲的书,想着那些旧上海的故事,想着张爱玲笔下战乱中小人物挣扎中的悲欢离合,历史中大人物的悲喜浮沉,也别有一番风味。

  提示:张爱玲故居位于上海市静安区常德路195号的常德公寓,目前不对外开放,不过可以在一楼咖啡厅内参观了解张爱玲的相关信息,还可以买到台湾出版的张爱玲的众多书籍。

老舍好似冬天,如雪花般静默、纯净。

冬之纯净【北京老舍故居】

  在没去某个城市之前,每个人对某个城市总是有着自己的独特记忆,有着自己的解读,且常常与某个人相关。有人说城市的历史就是寻梦的历史,那么城市的记忆在许多时候就是对某个人的记忆。这个城市总是包裹着那个人的记忆的点滴,挟裹着我们在历史的人流中前行着,追寻着……

  对于我来说,上海的记忆大多因为张爱玲,而北京却大多因为老舍。老舍生在北京,长在北京,也死在北京。他在北京住了一辈子,也写了北京一辈子。老舍和北京分不开了,没有北京,就没有老舍。对于我,到了北京,总要去老舍故居看看的。

  在繁华的王府井闹市旁有一条狭长的胡同,名为“丰富胡同”,而老舍故居就静静的坐落在这个胡同里面。一进胡同就可以看见挂在墙上的“老舍纪念馆”五个苍劲的大字。有的字迹在岁月的侵蚀下已经变得有些模糊,也许时间真的已经久远了。这个地方是老舍从1950年到1966年一直生活的地方,是老舍生活的最长久的地方,也是他生命中最辉煌的地方,更是他离世前一直居住的地方。关于老舍的离去,想起来总是有些遗憾与伤感的,那段历史已成过去,可老舍那份寻求自身灵魂纯净的方式还有其他种种都镌刻在人们心中……

  

老舍故居

  这是一个普通而典型的北京四合小院,硬山隔檩,纯木结构,整个院落布局紧凑。正门坐西朝东,灰瓦门楼。跨过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座砖砌的灰色影壁,上面贴了个大红福字做装饰。再往里走还有个别致的绿漆门,里面映出一个五彩边的木影壁,影壁上依旧贴着“抬头见喜”和倒置的“福”字,不知道这些字什么时候就在这里,是谁书写的,又是谁贴上去的?游故居常常就有这样的感觉,总想在时光中,探寻他们当年的足迹。总有斯人已去而当年的器物却在,一种物是人非的感伤。

  绕过影壁,便是小院,而在院子里有一座老舍先生的头像坐立在那里。他看着全世界的人在这座院子里进进出出,或一个人独自徘徊,或几个人低声耳语。诉说着斯人斯景……西耳房便是老舍先生当年自己选的卧室兼书房,他曾说这是全院儿中最静的地方。其实他也肯定不会想到,多年后他的故居就在北京最繁华的街道附近,寻得了一处独有的安静,这也应是他希望看到的吧。书房很小,但老舍先生却在这个小小的书房里,写了著名话剧《方珍珠》、《龙须沟》、《茶馆》、《西望长安》及《全家福》等23部著作。在屋里的一张小书桌上有一个台历,上面的时间停留在1966年8月24日,时间永远的停留在了那一天。那一天老舍穿戴整齐的走出了家门,却再也没有回来。他最后的故事和《四世同堂》里的祁老爷子的死有着太多的一样,很难知道他是刻意为之还是一切只是巧合。有时候想如果老舍先生没有做那样的选择,结果又会怎样,也许更多的北京故事将会被记录下来,更多的小人物的悲欢将被人铭记。但如果只是如果,一切徒留给今人的众多感慨与伤感……

  走进故居的陈列室里,就能看到《四世同堂》在国内外的各种版本、《骆驼祥子》的手写稿,还能看到北京市人民政府给他颁发的“人民艺术家”的奖状等等。三个展厅里分别陈列着不同时期老舍先生的作品或生活用品。分别展示了老舍先生童年、青年,以及在国外活动的相关经历,能在其中看见老舍先生的一生的丰富经历。老舍先生一生的足迹遍及英国、南洋、日本、美国,但他的作品却紧紧扎根于北京城里的底层,深入北京这个古老都市在历史变革中的悲欢离合,挣扎与浮沉。那些感人至深的小人物的故事以另一个侧面记录了这个城市的过去,记录了那个大时代易被人遗忘的点滴。也许没有老舍,就没有文学里的北京。也许正是老舍心灵深处永在的京味,才使他获得了人民的赞誉与永久的纪念。

  在院子里,在一个个屋子里看的时候,总想通过这些当年老舍用过的东西,居住的环境,触摸他内心最深处的灵魂,明白他那颗对国家、对人民的赤子之心。希望去明白他生活的点滴,去明白他在生活中的所思所想,去明白他在人生的最后到底在想着什么……希望明白的东西太多太多,可谁又能一一解答?

  交通:老舍纪念馆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丰富胡同19号,在地铁5号线的灯市口下步行步行260米即可到达。

  门票:免费参观但营业时间为周二至周日9:00-16:00。

新闻推荐

加载更多...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上一条:寻访河南天下第一会所
下一条:三峡人家:乌篷船上秀美灵气的美丽幺妹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