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旅游 > 旅游攻略 > 正文

163件"越洋遗珍"亮相上海博物馆 再现外销瓷器好时光

2015-08-07 17:23 来源:文汇报 0

  明清时期,大批制作精美的瓷器在海外形成了一股中国热。这些融合中西方艺术特色的外销瓷,不但体现了当时瓷器烧制的精良工艺,更反映出中外商业贸易的繁荣。昨天,“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藏明清贸易瓷展”在上海博物馆揭幕,163件展品再现中国外销瓷的美好时光。

  外销瓷,顾名思义是在国内窑口生产并销往海外的陶瓷品种。考古发掘证明,中国陶瓷外销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当时是作为特产随丝绸输往国外的。此后,外销瓷在宋、元、明、清等朝代都出现过高峰期,足迹遍布世界各地。本次展出的是中国外销瓷的黄金期——明清时期的作品。其中,既有依据中国传统纹饰、器形创作的作品,也有为适应全球各地市场需求而吸取了外来文化因子的作品,甚至,有的外销瓷完全按照国外提供的设计图稿依葫芦画瓢。因此,部分器形、纹样在内销瓷器中极为少见或根本无法看到。

  比如,本次展出的一只景德镇窑青花果树纹油醋瓶,便是典型的外来样式,中国传统的烧制形制中没有这样的风格。它的造型非常特别,是一种双口联体器,器腹中间隔断不通,故而可以同时盛放两种液体。上海博物馆陶瓷研究部主任陆明华透露,它可能是按照欧洲的玻璃器皿仿制的,并且特别为荷兰市场烧制,是餐桌上盛放油和醋的容器。据透露,瑞士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博物馆和荷兰国立博物馆也有相似的藏品,只在器身装饰上略微有些不同。

  而展厅显眼处的一只景德镇窑广彩圣经故事图盘,也是典型的订烧器。该盘宽沿、浅弧腹、圈足,盘沿饰金色贝壳与缠枝蔓草一圈,盘心绘若干年轻女子围绕井边打水,一旁有一位老者伸出双手向女子讨井水喝。这是《圣经·旧约》中的故事,典出《创世记》第二十四章。陆明华告诉记者,这种金色贝壳与缠枝蔓草的边饰,在18世纪50年代最为流行,1752年沉没的“哥德马尔森号”沉船上,也出水了一件类似的瓷器。

  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娄玮认为,在这些贸易瓷当中可以看到明清两代中国瓷器行销海外的历史脉络和基本轮廓,也可以了解陶瓷文化于中西方的巨大影响。

新闻推荐

加载更多...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到头了;
下一条:安庆6家2A级旅游景区被摘牌 5家A级景区被责令限期整改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