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青城古镇好玩吗?兰州青城古镇有什么景点值得去?
青城又名条城,位于榆中县北部,黄河南岸,距兰州90公里、白银25公里。这里土地肥沃,气候温和,光照充足,水资源丰富,适宜种植瓜果蔬菜和水稻,被誉为“陇上江南,鱼米之乡”。
青城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文化底蕴深厚,自然风光优美。据史料记载,唐朝在此修筑龙沟堡(旧城),北宋仁宗年间,西夏王李元昊叛乱,时任秦州刺史的宋朝大将狄青为防止西夏入侵,凭借黄河天险,在唐朝龙沟堡的基础上增筑了新城。因为新城东西长,南北狭,故称“一条城”或“条城”。后来为了纪念狄青,将“一条城”叫做青城。她是古丝绸之路上的水旱码头和商贸中心,唐宋元明时期的边塞军事重镇,被誉为“黄河千年古镇”。青城是水烟的发源地,被称为“中国水烟之乡”。水烟业的兴起、鼎盛,推动了古青城加工业、商业、教育、文化和建筑业的发展。这里曾经商贾云集,人才荟萃,教育兴盛,民风淳朴,享有“风雅青城,仁义之乡”的美誉。文物古迹有城隍庙、青城书院、高氏祠堂、罗家大院、碑林、二龙山戏楼、闯王墓和散落在古镇核心区的45处古民居四合院等;民俗活动有青城小调、城隍出府、柴山、英雄武鼓、剪纸、刺绣等;自然景观有小河漂流、百年梨园、东滩荷塘、千亩稻田等;特色饮食有长面、糁饭、酸烂肉、驴肉等;土特产有水烟、干面、陈醋、西瓜、苹果、葡萄、软儿梨等。
青城经过千年的历史沉淀,形成了独特的水烟文化、科举文化、建筑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家族文化和饮食文化。2006年被甘肃省建设厅、甘肃省文物局命名为“甘肃历史文化名镇”,2007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009年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特色景观旅游名镇”,2012年又被提名为“中国最美乡村(小镇)”50佳,并荣获“中国十佳最美风情小镇”称号,2013年青城古民居四合院群落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青城书院
青城书院始建于清道光十一年,即公元1831年,是当地绅士李恺德、顾名、张锦芳、韩瑛、刘世保等人倡导修建,是当时兰州地区的六大书院之一。1904年将青城书院改名为“皋榆联立高等学堂”,1931年更名为“皋榆联立青城小学校”,1938年又更名为“榆中县青城小学”。
整个书院坐北朝南,形如长条,由山门、前院、中院、后院组成。
青城在清代,先后培养出了10大进士,其中皇榜翰林1人;文举23人,武举51人;孝廉方正8人,贡生83人;秀才不计其数。
青城书院的建立,是古条城教育兴盛的集中体现,使青城成为远近闻名的文化之乡,为青城赢得了“风雅青城,仁义之乡”的美誉,也使许多仁人志士走出青城,促进了青城与外界的交流和沟通,加快了青城文化的兴盛和经济的繁荣。
1993年,青城书院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青城隍庙
城隍庙始建于宋仁宗宝元年间,即公元1038-1039年,初为秦州刺史狄青的议事厅,所以又称之为“狄青府”。
明朝初期,当时青城的军事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朝廷便在此实行屯兵,并将议事厅改为守备府,使其成为青城守备军的指挥部。明朝后期,青城的军事战略地位不再重要,朝廷将守备府改移他处。
雍正二年,金城的城隍庙进行维修,各地便开始竞争请督城隍的活动,经过青城人的多番努力,最终挫败了其他县府,为青城请来了督城隍,并将督城隍供奉在明朝的守备府,使之成为青城的城隍庙。
城隍爷原名纪信,是四川巴郡顺庆府人,系刘邦手下的一员大将,因救刘邦而舍身成仁。后来刘邦得了汉朝江山,为了纪念纪信,将其赐封为城隍爷。
整个城隍庙占地面积3600平方米,由山门、戏楼、廊坊、陪殿、钟鼓楼、献殿、皋金二县城隍陪殿、大殿等建筑物组成。该建筑群布局严谨,风格多样。
1993年,青城隍庙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罗家大院
罗家大院是民国时期青城四大水烟作坊之一的“永顺成”老板罗希周先生的宅院,建于民国十六年,即公元1927年。该院落由东院、中院和西院三部分组成,占地面积7100平方米。
东院由前院、中院和后院组成,它原来是罗家的水烟作坊,字号“永顺成”。东院也是电视剧《老柿子树》的拍摄场景。
中院是罗家人居住的地方,该院属三堂五厦结构的四合院,即上、下堂屋各三间,东、西厦房各五间。上堂屋两边各有一间耳房,下堂屋的西边也有一间耳房,东边是砖雕大门。
西院由前院和后院两座四合院组成,院内有花园、水池和走廊,是罗家人休闲娱乐的场所,也是用来招待客商的地方。
整个罗家大院由十六道门互相连通,设计独特,布局严谨,古朴典雅,做工精美,具有山西四合院的建筑风格,是青城地区保留最完整的古民居四合院之一。
2003年,罗家大院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高氏祠堂
高氏祠堂始建于清乾隆五十年,即公元1785年,是高氏第九世先祖高秉信发起修建的。它是青城地区唯一保存下来的一座家祠。
高氏原系山东渤海园园村人,明洪武年间,高氏始祖克尊兄弟三人随肃王来到甘肃,两位兄弟战死在河西疆场,克尊便携妻带子来到青城定居。
高氏祠堂由山门、前过厅、后过厅、厢房、大殿等建筑物组成。
高氏祠堂是明清时期独有的悬山式建筑,一层一层,逐层增高,以示高氏子孙步步高升;后过厅与厢房相连,不仅建筑独特,而且寓意深刻,以示高氏后人互相扶持,共同进步;高氏祠堂的门庭柱数为九,九为个位数字中最大,在青城用九根柱子的只有高氏祠堂,寓意高氏后代上得庙堂,位及人臣;院中青砖铺地,就是希望高氏后人平步青云。
高氏后人在清朝出了1名进士,2名文举,6名武举,22名贡生。
1993年高氏祠堂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碑林
青城碑林位于书院巷北边,是一座仿古廊式建筑,占地面积516平方米,始建于2012年6月,于2013年7月竣工并接待游客。
青城碑林现保存石碑43块,是明朝嘉靖龙飞壬戊年(公元1562年)到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期间青城地区所保存石碑的一部分,有记事碑、修建碑、集资碑、功德碑、墓碑等,这些古碑记载了青城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民俗等史料,体现了儒、释、道三教合一的传统文化,见证了青城悠久的历史渊源和厚重的文化底蕴。
青城碑林是集材质、撰文、书丹、雕刻于一体的艺术珍品,对于考证当时青城的社会时代特征和历史、书法、艺术都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是一份宝贵的地方文化遗产。
千亩荷塘
青城千亩荷塘——黄河乳汁哺育的西北之最。位于东滩一带的千亩荷塘素有“塞上小江南”之美名。盛夏时节,古镇绿茵茵的稻田香飘万里,1400多亩荷塘, 160多种荷花姹紫嫣红,鱼儿池中嬉戏、水鸟塘边翱翔。荷池中各种鱼类的养殖已成为群众的主要经济收入。每逢节假日,都市的垂钓爱好者成群结队,在荷池边垂钓,享受大自然的恩赐。
小河漂流
小河漂流位于青城古镇以北的黄河岸边,该景点是由黄河的支流——小河子为漂流河道,于2006年建成,全长2.5公里,漂流时间大约为50分钟。小河漂流即惊险、又刺激,还可欣赏黄河沿岸的自然风光。漂流之后,沿河滩漫步,不仅可以观看波涛汹涌的黄河景观,又可信然挑拣黄河奇石。目前,小河漂流是兰州、白银地区唯一的一处集休闲、娱乐、避暑为一体的水上漂流旅游项目,是周边地区民众旅游休闲的好去处。
二龙山
二龙山景区位于青城镇东滩村西南方,始建于明末清初,占地面积8000多平方米。该建筑群依山而建,气势宏伟,布局严谨,风格独特。因其山势如“二龙戏珠”故得名二龙山。
二龙山景区保存最为完整的是,始建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的古戏楼。近年来恢复修建的玉皇殿、二龙山寺、隍庙、文昌宫、三圣宫等,即保存了原来的历史风貌又增添了新的文化色彩。
闯王墓
闯王墓位于青城镇苇茨湾村,这是一处天造地设的风水宝地。因其山形势如长龙饮水,所以当地人叫它龙头堡子。在龙头堡子山脚下有一片枣树林,这里就是闯王李自成的墓地。
据李氏长辈口传,每年的清明节和中元节都会带着后人去给不知名的老先人上坟。直到解放后,才公开了这个秘密。到了2003年,在苇茨湾李文生家中,又发现了一本秘藏了300多年的《李氏家谱》。经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专家鉴定,《李氏家谱》为康熙年间抄录原物,家谱的序言是李自成叔父李斌所写,不存在伪造。据家谱中记载,李自成兵败之后化装成和尚,带着两位亲信投靠其在青城的叔父李斌。也就有了李氏后人所传的李自成“生前六房照顾,死后大房守灵”的说法。
2007年清明节由甘肃省明清史学会联合李氏后人在苇茨湾龙头堡子“闯王墓”公开举行祭祀李自成的活动。
大峡风光
黄河兰州段大峡谷西起什川小峡发电站,东至青城大峡发电站,全长31.5公里,长、奇、险堪称黄河之最,故名大峡。
1993年建成的大峡水电站形成高峡平湖,使水上旅游变为现实。青山翠岭绵延起伏,莽莽苍苍,山花烂漫,野草葱茏,景色十分优美。乘游艇徜徉其间,沿途风光美不胜收:天桥、煮锅、月亮石、大照壁、诸葛祭天等景点自然天成、造型各异,让游客体味大自然的神奇造化。
古民居四合院
青城的古民居四合院顺小巷而建,有三堂三厦、三堂五厦、三堂七厦。过去,这些四合院的主人大多是各地商人,所以青城四合院的建筑风格吸取了北京、天津、山西等地的建筑样式和特点。四合院的门楼分为砖雕大门和木雕大门两种,有的还建有木制的大车门,以利于大车货物进出。
青城现存的古民居四合院有49处,现已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这些古民居四合院大多是明清时期的建筑,其规模宏大,做工精美,古朴典雅,风格多样,具有一定的文物价值和观赏价值,主要分布在青城、城河、新民三个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