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湖暖湿化趋势明显 10年间增长“26个西湖”

经济参考报   2017-08-08 11:37

  蒲健辰介绍,在20世纪80、90年代,姜古迪如冰川每年的退缩幅度在2米左右,而近些年平均每年退缩6米,这是全球气候变化最直接的证据。

  “0℃是水的液态与固态的临界温度值,过去几十年中5000米高度的温度基本低于临界值,因此冰川基本稳定。近年来随着全球性温度升高,导致冰川、冻土融化,这是青藏高原湖泊面积增加的主要原因。”独立专家、横断山研究会首席科学家杨勇说。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青海湖流域气温上升,降水量增加,河流径流量增加,气候向暖湿化发展,加之青海湖西北部的高山冰川、高山积雪持续融化,融水使入湖河流径流量增加。”戴升说,此外,青海湖流域植被、湿地恢复明显,流域周边生态环境不断向好,与近年来实施的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不无关系。

  针对可可西里保护区内湖泊面积呈现扩大趋势的现象,“初步分析,这可能与流域内山地冰川消融补给及湖周冻土含水层融化补给有关。”中科院青海盐湖研究所研究员马海州说。

  青海省气象科学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刘宝康,长期关注可可西里生态问题,他对中科院盐湖所的推论表示认可:青藏高原气候暖湿化的趋势愈发明显,这是可可西里湖泊乃至青藏高原湖泊面积呈现持续扩大趋势的主要原因。

  未来:大力实行节能减排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青藏高原气候暖湿化趋势加剧究竟会对人类生存环境带来什么挑战?业内人士对此进行了广泛讨论和调查研究。

  有气候专家预测,未来50年间,三江源地区降水量的增加有利于植被生长,山地植被可能有森林化趋势。此外,由于气温升高,人类生产生活环境的舒适度也会增加,为旅游业发展带来好处。

  杨勇团队对海拔4000米以上高度的冰川、沼泽、湖泊及相关地表环境温度进行了定性粗测。一方面不少湖泊面积逐年增加,另一方面,原本多是绿色或稀疏绿色的高原在短短20多年后就变成茫茫荒漠或是灰色戈壁。

  “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的机制和影响是错综复杂的,人类要应对的是气候变暖导致的冰川融化退缩——雪线升高——极端气候频发——各种自然灾害加剧——青藏高原气候调节功能减弱——荒漠化、沙漠化扩展。”杨勇说,同时活跃的地质活动相伴而来的地震、地质灾害共生,气候变暖时期将生成一系列灾害链。

  蒲健辰对此表示认同:“冰川持续退缩会带来严重后果,河流径流会增加,但随着退缩加剧,最终导致河流径流减少甚至断流,造成土地沙化。”

  “我认为5000-6000米高处的温度升高主要还是人类大量排放的温室气体飘逸在青藏高原的大气层中吸收热量所致。”杨勇说,国外科研成果表明,沼气、二氧化碳、氧化氩氮、二氧化硫、颗粒微尘等多种有害物质的混合物,其吸光和吸热能力是干洁空气的7-22倍。

  受访专家普遍认为,青藏高原走向暖湿化的趋势无法更改,如何应对挑战,甚至把握机遇,是人类与自然环境磨合、共处的必经之路。人类必须大力实行节能减排,彻底改变高能耗、高消费、高排放的不合理的生产生活方式,从而尽量减少温室气体给我们的环境造成的恶劣影响。(吕雪莉 张大川)

新闻推荐

频道推荐
  • 惊蛰时节怎么养生?这样“捂、吃、按、动”
  • 2025年2月3日立春具体时间 今天几点几分打
  • 为什么连续五年没有“大年三十”?会影响过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